新生兒的睡眠週期是混亂的。寶寶時睡時醒。每次睡眠時間只持續 30 分鐘到 3 小時,而且晚上常是醒著的。大約 6 週左右,就會開始出現較規律固定的睡眠模式。睡覺時,新生兒可能會不時抽動身體、吸吮,甚至微笑;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寶寶此時會逐漸開始形成一個較可預測的睡眠模式。在 2 到 4 個月間,寶寶一天中睡眠的時間會變得規律。在 3 到 6 個月間,大部分的嬰兒夜間會開始睡得比較長。第一年之中,嬰兒會自然減少白天小睡的次數,從每天 3 或 4 次變為 1 或 2 次。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母乳會等都要求純母乳應餵至六個月,母乳餵養應至少十二個月、最好到兩歲。因為調查表明,母乳喂得時間越長,寶寶日後患癌症、腦膜炎、骨質疏松、糖尿病和哮喘等疾病的幾率越低。
如果無法及時餵母乳的,醫院會建議先人工餵養,要注意以下原則:
夜晚的哺喂姿勢一般是側身對著稍側身的嬰兒,母親的手臂摟著嬰兒,但這樣手臂易酸麻,也可只是側身,手臂不摟嬰兒進行哺餵。也可以讓嬰兒仰躺著,母親用一側手臂支撐自己俯在嬰兒上部哺餵,但不是很清醒時千萬不要進行,以免在似睡非睡間壓著嬰兒,甚至導致嬰兒窒息。
媽媽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則,當嬰兒出現啼哭或小媽覺得到了該餵哺的時候就餵奶。嬰兒吃奶的次數可能很不規則,在最初兩天,要吃的次數很多。要經常測一下寶寶的體重,檢查一下餵養方法是否得當。
原因分析
孩子邊吃邊玩的不良習慣的養成有很多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沒有科學地餵養孩子,比如孩子早已吃飽了,父母卻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定量完成或再添飯; 還有的父母過分遷就孩子,孩子想怎麼樣就怎樣;有的父母沒有為孩子建立有節奏的生活習慣,孩子玩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硬拉著孩子去吃飯;更有的家庭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餐桌禮儀教育等。
對症下藥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說明孩子開始學著自己作決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食物。如果孩子因身體原因(不適或胃口不好),偶爾對某種食物有過反感或不良的體驗,有可能會造成對某種食物的拒絕。成人如果在孩子飲食上過度遷就也會養成孩子的挑食。孩子的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 是沿襲家庭的飲食習慣,所以當孩子挑食的時候,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挑食?
對症下藥
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與大人一樣,選擇食物也有好惡之分。如何讓孩子選擇呢?在此提供幾個小絕招:
原因分析
對症下藥
如果無法及時餵母乳的,醫院會建議先人工餵養,要注意以下原則:
原因分析
對症下藥
要知道寶寶是不是拉肚子,首先應了解「腹瀉」的定義。所謂的「腹瀉」必須是和寶寶平常的大便型式、次數來做比較。若目前的大便所含水份有增多,或有粘液或顏色有所改變,或大便次數較平常增加等才考慮為腹瀉。哺餵母奶或嬰兒配方的小寶寶,大便往往呈稀便狀而且帶點酸味,顏色大都呈漂亮的黃色,大便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達十次以上的少量大便。只要寶寶 能吃、能玩、能睡,臉色紅潤、表情正常,體重又能穩定增加,那麼這樣的大便型式對這個寶寶而言,便是正常不算腹瀉。另外,嬰幼兒在滿月之前,不管餵食何種奶水的小寶寶,由於消化功能不十分成熟,因此大便幾乎都是糊糊水水的樣子,一直要過幾個星期之後,大便才會逐漸成型。
可以用三個大方向來分析:
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糞—口傳染。何謂糞—口傳染?就是病毒由幼兒的嘴巴吃進去,在腸胃道繁殖後,會由糞便中排出大量的病毒,又因為嬰幼兒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好,會把糞便中的病毒,藉由手的觸摸沾染在玩具或 桌椅表面上,另一個健康的幼兒手沾到病毒後又放入嘴巴中,就會造成輪狀病毒腸胃炎。
先有一至二天的持續嘔吐和輕微的發燒,接著嘔吐現象稍緩解後,出現逐漸嚴重的水瀉狀況,一天可拉5次到10次左右的水樣大便,大便中應該沒有血絲或粘稠狀白色黏液,而且大便應該會有很重的酸臭味。這種水瀉腸胃炎會持續約五至七天後逐漸恢復。
當腹瀉厲害而水分又補充不夠時,會造成脫水。輕微脫水,病童可能只有皮膚和口唇乾燥、眼眶及腦前囪門輕微下陷。中度脫水時,腦前囪門或眼眶下陷更明顯,尿量也會減少,此時常併有血液酸中毒而致呼吸急促的現象。而嚴重脫水,可能會併發休克及急性腎衰竭,這時會有生命危險。
新生兒常打噴嚏,且有一定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久了會結成鼻屎,如果鼻屎塞住鼻孔,呼吸聲就會很大。家長需分辨嬰兒是感冒還是鼻屎堵住,可注意孩子吃奶與睡覺的狀況,如果一切正常就不是感冒導致。可1~2天清潔一次鼻子,即使不清潔,有時寶寶打噴嚏也會自己噴出。
有些人不論進不進食,口腔內都有異常味道,這預示了某些疾病存在的可能,即使是新生寶寶也一樣。可以讓寶寶多喝水,清洗口腔;或是每次喝完奶後,幫寶寶用紗布清潔口腔,避免味道產生。
有的寶寶一出生就有牙齒,如果牙齒堅固,可暫時不要理會。等寶寶大一點牙齒開始成長時,若影響新長出來的牙齒,再帶寶寶赴牙醫處診治。如果出生時寶寶的牙齒就搖搖晃晃,可讓醫生拔除。有的寶寶牙齦上出現一顆顆珍珠狀的突起物,其實無大礙,這些情形會自己消除,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成人睡眠時要枕頭,那麼需不需要替小嬰兒量身打造“小枕頭”呢?其實這個舉動是不必要的,因為小嬰兒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進入睡眠狀態,因此,替寶寶選用專用枕,是多此一舉的動作,建議待孩子大一些,可以維持固定睡姿時再給予,才不會白費功夫!
枕頭是決定孩子頭型的關鍵嗎?答案可能不如家長的預期。專家強調,只要家長每二個小時替孩子翻動一次睡姿,避免維持同一姿勢過久,就可有效雕塑孩子的頭型。
“ 慎選枕頭 避免窒息危機 ”
別小看枕頭的功用喔!HOMY和家床店副總經理藍淑敏表示,枕頭最主要的功用是支撐頸椎,少了“它”睡眠品質就會大打折扣了呢!
那麼剛出生的嬰兒需不需要枕頭呢?其實是不用的!藍淑敏解釋,新生兒的頸椎是直的,所以當其平躺時,頸椎會自然呈現垂直狀,所以不用特別靠枕頭來支撐,而且如果在六個月大前使用太過柔軟的枕頭,還可能還會有窒息的危險。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張北葉則強調,對嬰幼兒而言,枕頭並不是絕對需要的必需品,尤其是過於柔軟的枕頭,並不足以支撐嬰幼兒躺上去時頭部的壓力。而且小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多半呈現捲曲狀,因此,小嬰兒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睡眠,所以並不需要額外的助眠工具。此外,滿月過後,寶寶就有足夠的力量移動頭部,所以如果仔細觀察嬰幼兒會發現,通常在其進入睡眠狀態後一個小時左右,頭就會離開枕頭,所以,對寶寶而言,枕頭顯然是沒有作用的。
很多寶寶出生兩三個月,最愛做的事情是『吃手」 ;專家說,嬰兒與幼兒吮吸手指的意義是不同的。
嬰兒時期吮吸手指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標誌之一,家長不要輕易打攪孩子的快樂。通常新生兒只會雙手握拳,胡亂揮舞,其大腦尚不能指揮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到2個月至3個月時,隨著大腦的發育,嬰兒逐步學會兩個動作:
一個是用眼睛盯著自己的手看,另一個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對於他們來說,吮指是一種學習和玩耍。起初他們只是將整個手放到嘴裡,接著是吮吸兩三個手指,最後發展到只吮吸1個手指,從笨拙地吮吸整隻手,發展到靈巧地吮吸某一個手指,這說明嬰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大有提高。吮吸手指動作,促使嬰兒手、眼協調行動,為5個月左右學會準確抓握玩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這一時期的嬰兒主要是通過嘴來了解外界,嬰兒認為手也是外界的東西,所以總愛將它塞進嘴裡吮吸感知。通常情況下,隨著嬰兒動作的迅速發展,他們逐步學會自由地坐、爬、站等,手指的動作也愈加精細,當長到能單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吮吸手指的現象自然會大大減少。
此外,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在吮吸手指的時候,通常是非常安靜,不哭也不鬧。實際上,有時嬰兒還以吮吸手指來穩定自身的情緒,這說明嬰兒吮吸手指對他們的心理發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嬰兒吮吸手指,父母不必焦慮煩惱,更不用強行製止。如果孩子的行為實在過於頻繁,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的小手進行撫摩、擺動,以轉移其吮吸手指的注意力;會拿玩具時可把玩具放入他的手中,逗引他搖動、擺弄玩具,把嬰兒的雙手佔住,使他無暇去吮吸手指。家長需要做的是保持嬰兒小手乾淨,保持嬰兒口唇周圍清潔乾燥以免發生濕疹。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仍然經常吮吸手指,就可視為一種不良行為,需細心了解形成原因耐心糾正。
改掉吃手習慣六個方法:
寶寶一般在兩個月以後唾液腺開始分泌,這個時候寶寶用舌頭舔,就會出現吐舌頭的現象。如果寶寶合併便秘、吃得少、活動少等情況應到兒科就診。另外,如寶寶大一點以後,還會有這樣的現象,就應該給予正確引導,不要養成習慣。
兒童福利聯盟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如同前面概論所提到,2歲以上的孩子,在情緒方面,開始有大幅度的 認知增進與社會化改變,因而也比較容易出現恐懼、害怕、焦慮等感覺;然而,卻不一定會直接表達出來,而是以某些行為來表現,如沉默、哭鬧、不理人等,因人 而異。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在看到某些行為後,就一味地容忍、擔憂或指責,建議可了解和思考背後的發展因素。
對於此問題中的狀況,最好的方式,即父母與孩子應先做好準備。例如,在得知某天下午,阿姨要帶著小女兒來拜訪時,媽媽先在前幾天跟孩子告知 此訊息,跟他討論當天可能的情況,並可做些約定,像是先挑幾樣願意分享的玩具出來,當天要和妹妹一起玩等。等到約會當天,門鈴響起,建議父母引導孩子主動 過去門口(鼓勵,避免負面的語氣),相信大多數者不但不會害怕,還會興高采烈地想去開門打招呼。如果沒有先向孩子預告,孩子通常說「不」的機率較高,容易 抗拒,因而也可能出現被人誤解(霸道)的狀況。
兒童福利聯盟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好奇心,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尤其捷運橫跨許多地區,沿途景色的快速轉換,對孩子來說相當新奇。事實上,藉由捷運搭乘的過程,父母可一面帶著孩子認識都市樣貌,有助於提升他們對環境的認知。
然而,按捷運相關規定,車廂和相關區域內,不可以飲食,因此比較小的孩子往往容易受不了,動不動就想要喝飲料或吃點心。以曾在捷運發生狀況 為例,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坐在捷運內,一段時間後,孩子說「肚子好餓」聲音不大但能清楚被聽見,一旁的媽媽只說「小聲一點」邊觀察周遭眼神;沒多久,孩子再 度說同句話,媽媽仍急忙要他小聲,但他只是不斷地重複著,且愈來愈大聲。
對此,應掌握「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關鍵,方法建議如下:媽媽不需要過度在意、揣測他人想法,先跟孩子說「等一下,在捷運上不能吃東西 喔!」然後,帶他去觀看車內「禁止飲食標誌」,了解應遵守的規矩,相信孩子是能夠了解且配合的;當他做到了,離開捷運站後,媽媽不妨帶他去吃東西,給予小 小的獎勵。
台北市立北投幼兒園園長林秀鑾:相信不少家長都曾在公共場合中,看到或親身體驗過「孩子想要玩具,不買就哭鬧」的狀況,著實令人頭痛。如果不買,怕他大吵大鬧,影響他人;如果買給孩子,又煩惱有了這一次,會不會有下一次,給了他予取予求的機會?
每個父母的擔憂,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為了避免發生這些狀況,父母必須事先向孩子做「預告」,即約法三章,講明白今天目的只有吃飯,吃飯後會逛逛街,不買東西,然後回家,如果有吵鬧等行為,就是違反約定,馬上回家。
到現場,倘若孩子守約定,回家後不妨給予鼓勵;如有不受控行為,父母立即可表示「你忘記我們在家說什麼嗎?吵鬧代表你違反約定,馬上回家」 說到做到。假設擔心困擾他人,建議先轉移孩子焦點(非買東西)、隨即帶離現場,緩和其情緒後,應保握機會教育,說明當時的狀況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