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作息

0-2個月 | 沒有白天,沒有晚上


新生兒的睡眠週期是混亂的。寶寶時睡時醒。每次睡眠時間只持續 30 分鐘到 3 小時,而且晚上常是醒著的。大約 6 週左右,就會開始出現較規律固定的睡眠模式。睡覺時,新生兒可能會不時抽動身體、吸吮,甚至微笑;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 細心觀察新生兒想睡的種種跡象──累的時候會變得比較煩躁或哭鬧,會始揉眼睛,抓耳朵、或出現失神的樣子。一發現寶寶累了,馬上把他放在床上睡覺。
  • 注意寶寶發出的一些訊息。新生兒也許比較喜歡被搖著睡,或一面喝奶一面睡。
  • 嬰兒想睡時,就讓他們躺著睡。要睡在厚實的床墊上,但不要在多毛蓬鬆的寢具上睡。
  • 數週後,如果你的寶寶白天睡太多,你就要開始積極地幫助他夜晚睡眠。儘量使房間的燈光較昏暗,並且減少夜間的遊戲。
  • 階段性地設定寶寶睡眠的合理時間目標。剛出生的前幾個月,嬰兒是無法一次睡很長的時間。
  • 新生兒通常會剝奪家人的睡眠。 建議夫妻兩人輪流照顧小嬰兒,以免某一方弄壞身體或磨光耐性 。

2-12個月 | 漸漸出現規律性


寶寶此時會逐漸開始形成一個較可預測的睡眠模式。在 2 到 4 個月間,寶寶一天中睡眠的時間會變得規律。在 3 到 6 個月間,大部分的嬰兒夜間會開始睡得比較長。第一年之中,嬰兒會自然減少白天小睡的次數,從每天 3 或 4 次變為 1 或 2 次。

  • 開始養成某種上床前的固定活動習慣,例如:洗澡、按摩、聽音樂或故事。注意這些活動不會過於不切實際而無法有效實行。例如,若你想要從六個月起把寶寶搖睡,當他夜晚醒來時,你就必須重覆同樣的動作;甚至你可以持續到小孩兩歲時都還是如此。
  • 為你的寶寶訂定一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選定小睡時間與上床時間,將有助寶寶得到充足的睡眠。減少小睡時間並不會幫助養成寶寶晚上的睡眠習慣,事實上,這樣做可能會讓嬰兒過度疲累,晚上反而睡不好。但是也要避免小睡的時間太接近晚上上床的時間。
  • 讓寶寶在預備要睡覺的地方養成睡眠習慣。每天晚上固定活動的最後步驟必須在晚上嬰兒要睡覺的地方完成。
  • 在寶寶想睡時讓他上床。這樣可以訓練他學著自己入睡,即時在半夜醒來時也會再沉沉睡去。而不需要你的哄睡。
  • 避免在上床睡覺時間養成固定的餵奶動作。六個月大以後的嬰兒,很少需要夜間餵食。把晚上餵奶或哺乳的時間提前,以免嬰兒把吃與睡聯想在一起。
  • 記住,你也需要睡眠。如果有朋友或家人協助,就接受他們的幫忙,別把自己累了。

嬰幼兒孕哺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母乳會等都要求純母乳應餵至六個月,母乳餵養應至少十二個月、最好到兩歲。因為調查表明,母乳喂得時間越長,寶寶日後患癌症、腦膜炎、骨質疏松、糖尿病和哮喘等疾病的幾率越低。


每個媽媽的乳汁顏色和營養含量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媽媽的飲食都不一樣,所以不用互相比較,只要在哺乳期加強營養補充,平衡膳食就可以。


哺乳期間,媽媽最好不要進行高強度減肥,過分減肥,會導致乳汁質量不高,影響寶寶的發育。新媽媽自己帶寶寶這本身就是很好的保持體形的方法。


如果無法及時餵母乳的,醫院會建議先人工餵養,要注意以下原則:

  • 千萬不能用奶瓶餵。目前比較注重科學的醫院會用量杯或者專用小勺餵。
  • 一定要讓寶寶至少每兩小時吮吸一次。
  • 一旦有漲奶的感覺就要停止餵配方奶。

在感冒發作前,寶寶已經接觸到了感冒病毒,母乳裡就有他最需要的抗體。突然斷奶對你們都是百弊而無一利。雖然滲透到母乳中的藥量非常小,不過吃藥前最好咨詢一下你的醫生。


有的媽媽想在公司把擠出的奶,放在保溫裡保持低溫。這也是可以的,如果她的包裡面的溫度大概是19度左右,那應該能保存10個小時。但最好有冰箱可以直接冷凍。


不會說話前,寶寶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適:飢餓、疾病、尿布濕了等情況都會引起嬰兒啼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析哭的原因。不一定一哭就餵奶。


正睡得香呢,如果拉起來喂奶,寶寶肯定會感到不舒服,因睡眠不足而哭鬧,反而會降低他的食欲,隨他去吧,如果寶寶餓了自然會醒過來。要知道睡眠對於寶寶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寶寶吃奶總是拖拖拉拉,可能是因為寶寶大多時間都在睡覺,不清醒狀態下吃奶時間肯定會長,也有可能是因為寶寶並不想吃奶,或者根本不餓,我們不要養成邊玩邊吃奶的壞習慣。


注意聽寶寶下咽的聲音,平均每吸吮2—3次就可以聽到咽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就可以說明寶寶吃飽了。小家伙吃飽後應該有滿足感,如對你笑或者不哭了,馬上安靜入眠,說明吃飽了。


夜晚的哺喂姿勢一般是側身對著稍側身的嬰兒,母親的手臂摟著嬰兒,但這樣手臂易酸麻,也可只是側身,手臂不摟嬰兒進行哺餵。也可以讓嬰兒仰躺著,母親用一側手臂支撐自己俯在嬰兒上部哺餵,但不是很清醒時千萬不要進行,以免在似睡非睡間壓著嬰兒,甚至導致嬰兒窒息。


媽媽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則,當嬰兒出現啼哭或小媽覺得到了該餵哺的時候就餵奶。嬰兒吃奶的次數可能很不規則,在最初兩天,要吃的次數很多。要經常測一下寶寶的體重,檢查一下餵養方法是否得當。


一般孩子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如果出生就有這種情況,孩子應該在醫生的照顧下吃的不是母乳也不是奶粉而是其它專門給這種情況孩子配的食物。


新生寶寶每天大概需要餵10—12次左右,2個月以後大概6—7次,6個月以後每天5次左右。不過不管多少次,只要寶寶餓了就要讓他吃。

嬰幼兒飲食


原因分析

孩子邊吃邊玩的不良習慣的養成有很多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沒有科學地餵養孩子,比如孩子早已吃飽了,父母卻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定量完成或再添飯; 還有的父母過分遷就孩子,孩子想怎麼樣就怎樣;有的父母沒有為孩子建立有節奏的生活習慣,孩子玩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硬拉著孩子去吃飯;更有的家庭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餐桌禮儀教育等。

對症下藥

  • 孩子到三歲左右,就引導他乖乖地坐著吃飯,不可邊吃邊玩。
  • 孩子吃飽了,就不要再硬塞給他吃。
  • 家庭成員都共同遵守餐桌規矩,例如大家關注誰還沒坐到餐桌邊,讓孩子感受到不光是在用餐,還能愉快地享受用餐時圍著餐桌邊吃邊交流情感。
  • 進餐時盡可能排除引發孩子玩的因素,並盡可能將看電視與吃飯時間錯開。這也需要父母能以身作則。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說明孩子開始學著自己作決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食物。如果孩子因身體原因(不適或胃口不好),偶爾對某種食物有過反感或不良的體驗,有可能會造成對某種食物的拒絕。成人如果在孩子飲食上過度遷就也會養成孩子的挑食。孩子的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 是沿襲家庭的飲食習慣,所以當孩子挑食的時候,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挑食?

對症下藥

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與大人一樣,選擇食物也有好惡之分。如何讓孩子選擇呢?在此提供幾個小絕招:

  • 營造溫馨用餐氣氛,共同布置餐桌,讓孩子選擇安排餐具、座位。進餐時有輕鬆的交流。
  • 對某一食物挑食,母親可以採用一些建議的口吻或說話技巧(例:先吃什麼後吃什麼,吃三口或兩口,可以和某種菜混在一起吃),但是允許選擇決不是迎合孩子的 挑食。有些父母常常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問他想吃什麼好菜,這無疑是教他學會挑食。允許選擇一般是在孩子自己提出不願吃的時候。
  • 如果孩子因身體的原因引起食欲和胃口的變化,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過分擔心和著急,細心觀察,調整飲食,過一階段自然會好的。
  • 時常啟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可以用小故事啟發孩子,例:某某就是吃了什麼,才長得高,成了冠軍;某某動畫明星,很喜歡吃雞蛋才有本事。或者父母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
  • 細心的母親在食物設計和烹飪技巧上要盡可能有變化。當孩子不喜歡某種食物時要分析烹飪中是否有問題,例如,不要一連幾天重復同一種食物,食物一定要有變化,可以將孩子喜歡的食物和不喜歡的食物搭配起來。
  • 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及時鼓勵。在孩子食欲好的時候糾正挑食。

原因分析

  • 運動量不足,消耗少,缺乏饑餓感。
  • 零食和飲料吃得過多,對正餐沒有興趣。
  • 確實是胃口小,同時孩子在生長中也存在著階段性的調整,例如三歲孩子會出現一段時期的食欲較小,屬生理性的調整。

對症下藥

  • 讓孩子決定自己的飯量,不要硬逼孩子完成規定的標準定量。讓孩子獨立用餐,稍大些的孩子允許用自己的方式選擇就餐時間,或自己規定飯量。
  • 可以請孩子的同伴來聚餐。
  • 限制零食,一是數量上,二是時間上(進餐前一小時不吃零食)。
  • 每天必須給孩子一定的運動量(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化)。
  • 對於突然飯量減少的孩子,母親要細心觀察,是否有胃部不舒服,還是情緒問題。分析原因,有針對地解決。

如果無法及時餵母乳的,醫院會建議先人工餵養,要注意以下原則:

  • 千萬不能用奶瓶餵。目前比較注重科學的醫院會用量杯或者專用小勺餵。
  • 一定要讓寶寶至少每兩小時吮吸一次。
  • 一旦有漲奶的感覺就要停止餵配方奶。

原因分析

  • 孩子生來就是“慢郎中”性格,生性如此,父母不必一再催促。
  • 進餐細嚼慢嚥是好事,有助於孩子健康。
  • 孩子沒有食欲,吃吃停停,注意力轉移,或是碰到不喜歡吃的食物。

對症下藥

  • 前兩類情況不是問題,但注意不要使食物涼了,可採取少盛再添的方法。
  • 沒有食欲就讓孩子少吃。
  • 要注意烹飪的食物使孩子喜歡,易於孩子咀嚼。

嬰幼兒疾病


要知道寶寶是不是拉肚子,首先應了解「腹瀉」的定義。所謂的「腹瀉」必須是和寶寶平常的大便型式、次數來做比較。若目前的大便所含水份有增多,或有粘液或顏色有所改變,或大便次數較平常增加等才考慮為腹瀉。哺餵母奶或嬰兒配方的小寶寶,大便往往呈稀便狀而且帶點酸味,顏色大都呈漂亮的黃色,大便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達十次以上的少量大便。只要寶寶 能吃、能玩、能睡,臉色紅潤、表情正常,體重又能穩定增加,那麼這樣的大便型式對這個寶寶而言,便是正常不算腹瀉。另外,嬰幼兒在滿月之前,不管餵食何種奶水的小寶寶,由於消化功能不十分成熟,因此大便幾乎都是糊糊水水的樣子,一直要過幾個星期之後,大便才會逐漸成型。


可以用三個大方向來分析:

  • 飲食有關:食物不潔或難以消化、牛奶過敏、牛奶沖泡的太濃、乳糖耐受不良、或副食品添加的不適當。
  • 疾病感染:包含病毒或細菌等引起的腸炎。
  • 器官性問題:腸道本身的炎症疾病或解剖上異常。

每年在台灣會造成嬰幼兒急性腹瀉的原因大多是輪狀病毒。輪狀病毒腸胃炎在如台灣般的熱帶國家則感染季節不明顯。


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糞—口傳染。何謂糞—口傳染?就是病毒由幼兒的嘴巴吃進去,在腸胃道繁殖後,會由糞便中排出大量的病毒,又因為嬰幼兒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好,會把糞便中的病毒,藉由手的觸摸沾染在玩具或 桌椅表面上,另一個健康的幼兒手沾到病毒後又放入嘴巴中,就會造成輪狀病毒腸胃炎。


先有一至二天的持續嘔吐和輕微的發燒,接著嘔吐現象稍緩解後,出現逐漸嚴重的水瀉狀況,一天可拉5次到10次左右的水樣大便,大便中應該沒有血絲或粘稠狀白色黏液,而且大便應該會有很重的酸臭味。這種水瀉腸胃炎會持續約五至七天後逐漸恢復。


當腹瀉厲害而水分又補充不夠時,會造成脫水。輕微脫水,病童可能只有皮膚和口唇乾燥、眼眶及腦前囪門輕微下陷。中度脫水時,腦前囪門或眼眶下陷更明顯,尿量也會減少,此時常併有血液酸中毒而致呼吸急促的現象。而嚴重脫水,可能會併發休克及急性腎衰竭,這時會有生命危險。


  • 可暫停餵食1-2餐,讓腸胃休息,但是不要長時間禁食。並先以「半奶」餵食。所謂「半奶」是「全奶」一半濃度,也就是依正常水量但奶粉量減半;每次給予的奶量不宜太多,原則上以不超過150㏄為限。此時少量多餐,要比每次大量不利腸道的好。
  • 用米湯代替奶粉是腹瀉時十分良好的奶類替代品,因米湯本身較易吸收、濃度較低,也是一種溫和的收斂劑。然而它的蛋白質含量十分低,不宜長期食用。
  • 補充電解質 。市售的運動飲料,都可使用;但因其含糖成份及滲透壓都太高,較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電解質,因此較小幼兒使用時,可給予對半加水;或者是選用醫療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其成份較合乎生理需求。
  • 選用「不含乳糖配方奶粉」。它是針對腹瀉幼兒,造成腸道乳醣缺乏,所研發不含乳醣之配方奶粉;然而腸道往往要二至三星期才能恢復,因此持續給予「不含乳糖配方奶粉」,以漸進式的調回原配方奶粉,為一較為保障的作法。

新生兒剛出生時,常出現角膜出血的情形,如果情況不嚴重,過一陣子即會自行消退,家長無需過於煩惱。若情況始終未改善或真的很擔心,可前往就醫診治。


斜視,看起來好像鬥雞眼,這主要是因為兩眼間距寬的緣故,需仔細觀察。可拿顏色鮮豔、會發出聲響的小玩具在寶寶眼前晃動,觀察其視線是否會跟著轉動,如真有斜視的情形,必須及早治療。


寶寶眼睛癢可能是因為有異物、局部眼球表面的敏感反應,或是有感冒症狀,建議針對引發癢感的原因進行治療,讓孩子遠離過敏物,盡量避免讓寶寶用手去揉眼睛。


脂漏性皮膚炎會有些分泌物,清潔外面耳殼部分即可。如果分泌物多,且情形嚴重,可擦點類固醇,避免抗發炎。


新生兒中耳炎不常見,較常見的是外耳炎,寶寶若常以發燒及哭鬧來表現,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耳朵形狀奇怪,可能是小耳症或無耳症,應儘早做聽力檢查,以避免影響寶寶聽覺發展。


新生兒常打噴嚏,且有一定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久了會結成鼻屎,如果鼻屎塞住鼻孔,呼吸聲就會很大。家長需分辨嬰兒是感冒還是鼻屎堵住,可注意孩子吃奶與睡覺的狀況,如果一切正常就不是感冒導致。可1~2天清潔一次鼻子,即使不清潔,有時寶寶打噴嚏也會自己噴出。


可將面紙捲成紙捻來試一試,但需注意不要插太深。你還可用口吸,柔軟但位於鼻子深處的鼻屎等,都能用口吸出,可用手指輕壓一側的鼻孔,輕輕吸出。


可找寶寶專用的棉棒或使用成人棉棒,這樣就不用擔心插得太深,使用方式以握鉛筆的要領為主,抓住根部,即可清潔。


鵝口瘡,即是整個口腔黏膜出現白白的、類似奶塊的東西,需請醫生開藥,用藥擦拭所有患部,一天1~2次。 2~3天后就會好,家長不用太過擔心。


有些人不論進不進食,口腔內都有異常味道,這預示了某些疾病存在的可能,即使是新生寶寶也一樣。可以讓寶寶多喝水,清洗口腔;或是每次喝完奶後,幫寶寶用紗布清潔口腔,避免味道產生。


有的寶寶一出生就有牙齒,如果牙齒堅固,可暫時不要理會。等寶寶大一點牙齒開始成長時,若影響新長出來的牙齒,再帶寶寶赴牙醫處診治。如果出生時寶寶的牙齒就搖搖晃晃,可讓醫生拔除。有的寶寶牙齦上出現一顆顆珍珠狀的突起物,其實無大礙,這些情形會自己消除,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嬰幼兒日常教育


成人睡眠時要枕頭,那麼需不需要替小嬰兒量身打造“小枕頭”呢?其實這個舉動是不必要的,因為小嬰兒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進入睡眠狀態,因此,替寶寶選用專用枕,是多此一舉的動作,建議待孩子大一些,可以維持固定睡姿時再給予,才不會白費功夫!

枕頭是決定孩子頭型的關鍵嗎?答案可能不如家長的預期。專家強調,只要家長每二個小時替孩子翻動一次睡姿,避免維持同一姿勢過久,就可有效雕塑孩子的頭型。

“ 慎選枕頭 避免窒息危機 ”

別小看枕頭的功用喔!HOMY和家床店副總經理藍淑敏表示,枕頭最主要的功用是支撐頸椎,少了“它”睡眠品質就會大打折扣了呢!

那麼剛出生的嬰兒需不需要枕頭呢?其實是不用的!藍淑敏解釋,新生兒的頸椎是直的,所以當其平躺時,頸椎會自然呈現垂直狀,所以不用特別靠枕頭來支撐,而且如果在六個月大前使用太過柔軟的枕頭,還可能還會有窒息的危險。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張北葉則強調,對嬰幼兒而言,枕頭並不是絕對需要的必需品,尤其是過於柔軟的枕頭,並不足以支撐嬰幼兒躺上去時頭部的壓力。而且小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多半呈現捲曲狀,因此,小嬰兒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睡眠,所以並不需要額外的助眠工具。此外,滿月過後,寶寶就有足夠的力量移動頭部,所以如果仔細觀察嬰幼兒會發現,通常在其進入睡眠狀態後一個小時左右,頭就會離開枕頭,所以,對寶寶而言,枕頭顯然是沒有作用的。


很多寶寶出生兩三個月,最愛做的事情是『吃手」 ;專家說,嬰兒與幼兒吮吸手指的意義是不同的。

嬰兒時期吮吸手指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標誌之一,家長不要輕易打攪孩子的快樂。通常新生兒只會雙手握拳,胡亂揮舞,其大腦尚不能指揮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到2個月至3個月時,隨著大腦的發育,嬰兒逐步學會兩個動作:

一個是用眼睛盯著自己的手看,另一個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對於他們來說,吮指是一種學習和玩耍。起初他們只是將整個手放到嘴裡,接著是吮吸兩三個手指,最後發展到只吮吸1個手指,從笨拙地吮吸整隻手,發展到靈巧地吮吸某一個手指,這說明嬰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大有提高。吮吸手指動作,促使嬰兒手、眼協調行動,為5個月左右學會準確抓握玩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這一時期的嬰兒主要是通過嘴來了解外界,嬰兒認為手也是外界的東西,所以總愛將它塞進嘴裡吮吸感知。通常情況下,隨著嬰兒動作的迅速發展,他們逐步學會自由地坐、爬、站等,手指的動作也愈加精細,當長到能單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吮吸手指的現象自然會大大減少。

此外,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在吮吸手指的時候,通常是非常安靜,不哭也不鬧。實際上,有時嬰兒還以吮吸手指來穩定自身的情緒,這說明嬰兒吮吸手指對他們的心理發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嬰兒吮吸手指,父母不必焦慮煩惱,更不用強行製止。如果孩子的行為實在過於頻繁,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的小手進行撫摩、擺動,以轉移其吮吸手指的注意力;會拿玩具時可把玩具放入他的手中,逗引他搖動、擺弄玩具,把嬰兒的雙手佔住,使他無暇去吮吸手指。家長需要做的是保持嬰兒小手乾淨,保持嬰兒口唇周圍清潔乾燥以免發生濕疹。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仍然經常吮吸手指,就可視為一種不良行為,需細心了解形成原因耐心糾正。

改掉吃手習慣六個方法:

  • 媽媽在餵奶時,不要急躁,要注意提供寶寶足夠的愛撫,用手輕輕地摸摸寶寶的頭、臉頰,叫叫他的名字。
  • 對於喝牛奶的寶寶,要挑選奶嘴孔大小適宜的奶瓶,不能過大或過小,要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吸吮的需要。
  • 當寶寶睡醒後,不要讓他在小床上留的時間太久,以免他感到很無聊而把手放進口中吸吮。
  • 當寶寶吸吮手指時,轉移他的注意力,盡量輕輕的把寶寶的手拿開,多讓他進行動手遊戲,這樣就無法吸吮手指了。
  • 對於那些“上癮”的寶寶,爸媽可以借助安撫奶嘴,還可以把衣袖拉長遮蓋手指。
  • 對大年齡的寶寶可采用講道理和獎勵的方法。組織他參加各種遊戲,讓他們在遊戲活動中忘記吸吮手指。

寶寶一般在兩個月以後唾液腺開始分泌,這個時候寶寶用舌頭舔,就會出現吐舌頭的現象。如果寶寶合併便秘、吃得少、活動少等情況應到兒科就診。另外,如寶寶大一點以後,還會有這樣的現象,就應該給予正確引導,不要養成習慣。


兒童福利聯盟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如同前面概論所提到,2歲以上的孩子,在情緒方面,開始有大幅度的 認知增進與社會化改變,因而也比較容易出現恐懼、害怕、焦慮等感覺;然而,卻不一定會直接表達出來,而是以某些行為來表現,如沉默、哭鬧、不理人等,因人 而異。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在看到某些行為後,就一味地容忍、擔憂或指責,建議可了解和思考背後的發展因素。

對於此問題中的狀況,最好的方式,即父母與孩子應先做好準備。例如,在得知某天下午,阿姨要帶著小女兒來拜訪時,媽媽先在前幾天跟孩子告知 此訊息,跟他討論當天可能的情況,並可做些約定,像是先挑幾樣願意分享的玩具出來,當天要和妹妹一起玩等。等到約會當天,門鈴響起,建議父母引導孩子主動 過去門口(鼓勵,避免負面的語氣),相信大多數者不但不會害怕,還會興高采烈地想去開門打招呼。如果沒有先向孩子預告,孩子通常說「不」的機率較高,容易 抗拒,因而也可能出現被人誤解(霸道)的狀況。


兒童福利聯盟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好奇心,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尤其捷運橫跨許多地區,沿途景色的快速轉換,對孩子來說相當新奇。事實上,藉由捷運搭乘的過程,父母可一面帶著孩子認識都市樣貌,有助於提升他們對環境的認知。

然而,按捷運相關規定,車廂和相關區域內,不可以飲食,因此比較小的孩子往往容易受不了,動不動就想要喝飲料或吃點心。以曾在捷運發生狀況 為例,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坐在捷運內,一段時間後,孩子說「肚子好餓」聲音不大但能清楚被聽見,一旁的媽媽只說「小聲一點」邊觀察周遭眼神;沒多久,孩子再 度說同句話,媽媽仍急忙要他小聲,但他只是不斷地重複著,且愈來愈大聲。

對此,應掌握「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關鍵,方法建議如下:媽媽不需要過度在意、揣測他人想法,先跟孩子說「等一下,在捷運上不能吃東西 喔!」然後,帶他去觀看車內「禁止飲食標誌」,了解應遵守的規矩,相信孩子是能夠了解且配合的;當他做到了,離開捷運站後,媽媽不妨帶他去吃東西,給予小 小的獎勵。


台北市立北投幼兒園園長林秀鑾:相信不少家長都曾在公共場合中,看到或親身體驗過「孩子想要玩具,不買就哭鬧」的狀況,著實令人頭痛。如果不買,怕他大吵大鬧,影響他人;如果買給孩子,又煩惱有了這一次,會不會有下一次,給了他予取予求的機會?

每個父母的擔憂,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為了避免發生這些狀況,父母必須事先向孩子做「預告」,即約法三章,講明白今天目的只有吃飯,吃飯後會逛逛街,不買東西,然後回家,如果有吵鬧等行為,就是違反約定,馬上回家。

到現場,倘若孩子守約定,回家後不妨給予鼓勵;如有不受控行為,父母立即可表示「你忘記我們在家說什麼嗎?吵鬧代表你違反約定,馬上回家」 說到做到。假設擔心困擾他人,建議先轉移孩子焦點(非買東西)、隨即帶離現場,緩和其情緒後,應保握機會教育,說明當時的狀況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