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明明已經具備了如廁訓練的能力,年齡適合,同儕也都戒尿布了,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對於坐馬桶就是很抗拒。甚至有些孩子,更令爸媽摸不清,都已經可以在馬桶尿尿了,但卻無法在馬桶便便,一定要包著尿布才大的出來,到底是甚麼原因讓孩子這麼恐懼馬桶呢?
孩子為何會怕坐馬桶?
原因1、害怕消失:
在學習如廁的年紀,孩子早就已經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所以當東西被蓋起來或滾到家具底下去,孩子都知道東西依舊存在。但馬桶卻會讓尿尿和便便都變不見,這是孩子的小腦袋無法理解的,他們會覺得這真是可怕極了,因此,害怕馬桶這個大怪物。
原因2、恐懼聲音:
有些孩子對聲音比較敏感,偏偏馬桶沖水的聲音往往又急又大聲,敏感的孩子,對於這種突如其來的聲音更容易感到驚嚇,尤其是當自己離馬桶很近的時候,為了逃避這種聲音,孩子只好離廁所遠一點,而有過不好的經驗,孩子通常就會敬馬桶而遠之。
原因3、厭惡臭味:
便便難免有臭味,當孩子在尿布便便時,臭味絕對不會比在開放空間的廁所來得來的顯著,當孩子對氣味很敏感時,自然就不會想要到馬桶上便便。
原因4、擔心掉落:
孩子的屁股很小,儘管裝了兒童馬桶坐墊,但畢竟下面是個洞,而且的確屁股是會陷在洞裡的,這個感覺跟平常坐椅子完全不一樣,所以個性比較謹慎小心的孩子,就容易抗拒。而有些孩子能在便盆上便便,但就是不肯上去馬桶,原因是孩子腳未踩地。一般馬桶高度太高孩子踩不到地,這會令孩子很難有效施力大出便便,也會欠缺安全感。
原因5、討厭改變:
規律、少變動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突然間大量的改變,也是幼小的孩子不願意轉換至馬桶如廁的原因。在尿布如廁跟在馬桶如廁是差很多的,而且尿布緊緊包覆,還能額外提供安全感,為便便時身體的不舒服感,提供額外的安撫,這也就是為何有些孩子,都可以在馬桶上尿尿了,卻不願在馬桶上便便的原因。
原因6、抗拒催促:
不少爸爸媽媽,在孩子2、3歲時,擔心孩子怎麼還不戒尿布,就嘗試了許許多多的方法,然後卻又無法成功,就開始著急了,這樣的情緒多少會影響到孩子,不僅如此,孩子本身其實也可能產生挫敗感,然後又一直不斷被催促,最後就選擇抗拒、排斥。
6訣竅引導孩子坐馬桶
萬一孩子已經會排斥坐馬桶,爸媽首先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孩子就是某個原因卡住了,大人越催促、越兇,只會讓孩子對坐馬桶這件事更貼上負面的標籤,一點幫助也沒有。唯有大人調整心態,放鬆情緒,才會有更多創意和幽默感,化解孩子的恐懼。讓害怕坐馬桶的孩子願意坐馬桶,有6個訣竅:
1. 如廁步驟化,給小任務:
要孩子自己坐馬桶如廁這件事是有很多步驟的,大人與小孩都應該要建立只要有多成功一小任務,就是大進步的心態,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孩子成功在馬桶上如廁了沒。例如孩子能不能在家裡某個角落或特定位置如廁(可包尿布)?孩子能不能改成在廁所附近或廁所裡面如廁(可包尿布)?孩子能不能坐在便盆或馬桶坐墊上如廁(可包尿布)?孩子能不能坐在馬桶上一段時間(可包著尿布,不一定要上出來)?孩子能不能自己脫褲子如廁?孩子尿尿成功了,再來努力便便……等。當我們把如廁這件事情拆成很多小任務來看,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一點一滴在進步的,大人就比較不焦慮,孩子也會比較有成就感,也能很清楚知道孩子卡在哪個環節。
2. 編好玩故事,降低孩子緊張:
既然孩子怕馬桶,就要把馬桶擬人化變得很可愛,馬桶寶寶就像魚池裡面的魚,他每天都好餓唷!他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便便和尿尿了,如果都沒有,他會變得好餓好渴。或者馬桶寶寶每天都好無聊唷!便便是他的玩具……。爸爸媽媽可以搭配可愛的繪本,發揮創意,讓孩子覺得馬桶原來沒有這麼可怕,沖水的聲音也只是馬桶寶寶打噴嚏而已,便便不見是因為馬桶寶寶把它吃進肚子裡了…。
3. 穩固的坐墊,增加上馬桶動機:
2、3歲的孩子都喜歡獨立,所以大人常可以聽到他們說「我自己…」,當大人做多了,他會覺得被控制而有情緒,因此要讓孩子願意如廁,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獨立,可以有掌控權。要讓孩子獨立,設備當然不可少,例如用小矮凳讓孩子自己上去馬桶,小矮凳也能幫助孩子如廁時穩定與用力,馬桶一定要有孩子喜愛的兒童馬桶坐墊,提供孩子可愛的衛生紙或濕巾,讓孩子能自己擦屁股等等。
4. 訂獎勵方法,自主選擇方案:
孩子願意跨出一步嘗試,就該給予獎勵,例如坐馬桶代表自己長大了,長大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可愛的小褲褲,長大的孩子可以自己沖水,長大的孩子可以得到一個好寶寶貼紙,看看我們可以收集到幾個…等。爸爸媽媽除了獎勵提供多一些選擇外,孩子需要努力的地方也可以多些選項,例如真的不願坐上馬桶便便,那我們就是坐上去數到10,然後就下來,之後再逐步拉長時間,或者是今天就不做馬桶,但是要在廁所便便,然後一起把便便倒到馬桶裡沖掉等。總之關鍵就在於不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強迫,而是可以有選擇的機會。
5. 吃高纖食物,讓排便順利:
想要孩子順利如廁,當然水和高纖食物不能少,因為孩子有尿意和便意,能坐在馬桶上就很快解決,孩子就會發現原來這麼簡單就成功啦,就會更願意多嘗試。如果孩子沒有很急,就會變成在馬桶上坐不住,因為等不到想便便的生理反應,沒兩三分鐘就跑走了,最後還是尿尿或便便在尿布上,因此記得補充食物和水分相當重要,想要延長孩子坐在馬桶上的時間,讓孩子與馬桶建立感情,也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每天吃完飯後,就去坐一下馬桶,這個時間爸爸媽媽會陪你看看小書、或玩玩小玩具等,逐漸拉長孩子願意坐在馬桶上的時間。
6. 用卡通人物來引導:
有時候孩子喜愛的卡通人物真的比媽媽說的話來的有效,可以透過玩偶來跟孩子對話,也可以選擇有孩子喜愛人物的小褲褲,給孩子穿的時候提醒孩子,小豬豬不喜歡濕濕的,記得想尿尿時要到馬桶,不要把小豬豬弄濕唷!也可以請孩子喜愛的人來跟孩子溝通,例如孩子的保母、老師或鄰居大姊姊、阿姨等,有些時候外人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呢!
最後提醒爸爸媽媽,孩子在學習轉換馬桶如廁一定會遇到困難,爸爸媽媽不要過度擔心及要求,有些孩子太在意大人的期待,反而更做不到、挫折,建議爸爸媽媽設定每日如廁時間,將便便時間養成一個習慣,建立孩子的生理時鐘,當孩子在約定時間內有便便,就可以給予鼓勵回饋唷!
by 實康復健科診所 白欣平職能治療師
生活環境中四處都有不可見的細菌與病毒,也讓孩子「吸手指」的習慣更讓人在意。
孩子吸手指,該不該阻止?孩子要上學了還在吸手指,家長該怎麼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白欣平職能治療師分析吸手指的3大原因,並分類提出改善壞習慣的對策。
本文摘要重點
手指好好吃?孩子在不同時期吸手指代表不同意義
觀察孩子吸手指的原因,找到幫孩子戒掉壞習慣的方法可以在孩子手上塗辣椒、戴手套加快改善這壞習慣的速度嗎?
「他還是小baby時,看著他吸拇指安心睡著,整晚都是個美夢!但現在都這麼大了,還在吸手指,怎麼辦?」過去的美夢逐漸變成惡夢,您的孩子也對自己的手指愛不釋「口」嗎?
手指好好吃?孩子在不同時期吸手指代表不同意義
胎兒在媽媽肚裡,懷孕29週時就會開始吸手指。剛出生的原始反射, 讓嬰兒反射性搜尋媽媽的奶頭或奶嘴,而能夠吸吮,這是生存的本能。
0~2歲為發展階段的口腔期,寶寶會藉由將東西放入嘴裡,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世界,在吸吮的過程中更可以讓寶寶感到安心、滿足。吸吮手指是孩子認識自己及學習調節情緒的第一步。
隨著四肢發展進步,多數的孩子能藉由更多的方式探索環境,因此在2~4歲之間會自然地減少吸手指的行為,若四歲之後孩子對吸手指的需求仍大,可能會影響未來臉部骨骼、齒列的發展,一般還是會建議在恆齒生長之前 (一般是五歲)戒掉吸手指的習慣;長期吸手指會出現泡疹甚至關節變形,且長時間將手指放在嘴中,孩子即使嘴巴合起,舌頭也會前伸( Tongue thrust ),而影響咀嚼吞嚥及語言溝通表達的清晰度。
觀察孩子吸手指的原因,找到幫孩子戒掉壞習慣的方法
超過口腔期的年紀是不是就不該再吸手指了?口腔期孩子若未被滿足,會在未來補吃回來!其實不一定,通常孩子在四歲以前未完全戒掉吸手指的習慣都是在可接受的範圍。突然的禁止,易導致口腔期未被滿足,未來可能會出現口腔感覺尋求的表現,反而以其他的方式來滿足口慾。
孩子為滿足口慾而吸手指,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嬰兒時期建議餵奶的速度不要急,吸吮的時間由寶寶決定;奶瓶的開口不要太大,讓寶寶有足夠的吸吮時間,才能夠滿足他口腔期的慾望。2~3歲建議可以用吸管吸較濃稠且安全的食物,如:奶昔、布丁,或是讓他咀嚼較硬的食物,如:切塊的芭樂、蘋果、魷魚絲,滿足孩子的感覺需求。給予孩子臉部按摩,在牙齦處給予深壓覺,也是提供口腔感覺的好方法!此外,當情緒感到緊張、焦慮、害怕、有壓力時,孩子也會想要吸手指。
這就像前陣子流行「嚇到吃手手」這句話,當孩子們感到緊張、焦慮、害怕甚至很累時,為了讓自己冷靜點、舒服點,便會藉由吸手指來得到慰藉。
孩子因為情緒焦慮而吸手指,爸爸、媽媽這樣做:
觀察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感到情緒緊繃、壓力,會開始吸手指。
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且可藉由圖畫故事陪伴孩子調節情緒、解決困難。
教導孩子適當的情緒宣洩方式。可以和孩子一同討論趕走「情緒怪獸」的方法,如:抱緊絨毛娃娃、畫畫、捏捏黏土等方式來調節情緒。
有些孩子覺得好無聊,會吸吸手指打發時間!確實不一定每位孩子都是因為情緒因素而吸手指,只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無聊吸手指的這個習慣,缺少手部精細動作的操作,也會影響之後書寫功能的發展。
孩子無意識習慣吸手指,爸爸、媽媽這樣做:
多陪伴孩子玩需要動手操作的遊戲,如:捏黏土、指偶遊戲等各式遊戲。
當他們全心投入在活動裡,自然不會再將手放進口中。隨著遊戲經驗的增加,孩子也不會容易覺得無聊。鼓勵孩子一起做家事。除了讓孩子的手指忙碌,也能夠讓孩子有勝任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會再像寶寶一樣吸手指了。」牽著孩子的手一起睡覺,協助孩子改善吸手指入眠的習慣。
可以在孩子手上塗辣椒、戴手套加快改善這壞習慣的速度嗎?
多數孩子會將吃到不喜歡的東西、手被限制等結果認為是一種「處罰」,這樣反而容易造成他們心中的壓力,更加劇吸手指的狀況!因此我們只建議年紀較大,心智發展較成熟的孩子參考這方法。4歲之後的孩子常常會避免在公共場合,而是找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吸手指,表示他們了解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這些孩子接受提醒而改進的效果會更好!因為他們清楚知道這是協助自己改掉壞習慣的方法,是一種「提醒」而非「處罰」。
上述提到的原因可能同時出現,需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又擔心未來發展上的影響,確實讓家長很兩難,但放下了過度的擔心,不要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是最重要的!建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陪伴孩子。成人改變一個習慣需要花21天,更何況對象是一位孩子,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與鼓勵,絕對能幫助他們變得更好!
1歲以後,寶寶已經能夠站立,這時因為能夠移動,對環境的探索也會更多、更好奇。這時候也是開始使用餐具的好時機,職能治療師建議,不只是在吃飯時,遊戲、扮家家酒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練習使用餐具,對肌肉的發展很有幫助。
1~1.5歲寶寶六大能力發展關鍵
shutterstock
滿一歲後的寶寶,已經能在環境中移動、探索,為了更了解環境中的一切,寶寶也在不知不覺中把動作技巧訓練的更好。
站立時,能夠彎腰撿起玩具而不跌倒;行走時,雙腳會比較併攏,但仍出現O型腿的樣子,這是正常的狀況,爸媽不用太擔心。寶寶站立或行走時跌倒,也能多以屁股著地的方式,這表示寶寶愈來愈能保護自己、反應速度也跟著提升。
除了動作能力的提升,寶寶在這時期逐漸形成「自我中心」的概念,開始喜歡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有時會黏著熟悉的人身邊,發出出各種吸引大人的動作及聲音。
在生活上,順應著自我中心概念的發展,寶寶開始想要自己做更多事情,配合著動作能力,這時期的寶寶會自己扯下襪子、拉下帽子,大人們若能給予鼓勵,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將會進步更快!
1~1.5歲寶寶粗大動作發展評估
在這半年之內,寶寶粗大動作主要以「站」為發展核心,包括改變各種站的姿勢、站立時作各種動作,甚至是從站立發展出各種行走相關能力。寶寶依舊想要探索環境,並且會利用自身發展出的能力與環境互動,這讓寶寶在認識環境的同時,也訓練出各種技巧,例如:把球向前丟,這不只讓雙手力量與協調性提升,更有助視覺空間的觀察。
這時候寶寶的玩具愈來愈多了,他們會用各種動作姿勢與玩具互動,我們可以觀察到,寶寶能蹲下、彎腰撿起玩具而不跌倒,這顯示平衡能力的提升,而這項能力的提升,也有助於寶寶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行走,包括上下樓梯。但由於樓梯的高度與深度是以大人的身材設計的,所以寶寶仍需要以雙手扶著才能夠順利且安全地上下樓梯。以下為發展評估指標:
能雙手把球舉高丟出去。
可以站著撿起地上的玩具不跌倒。
可以雙手扶著上下樓梯。
1~1.5歲寶寶精細動作發展評估
在寶寶探索環境的過程中,同樣也看到了大人的各種動作及行為,雖然還沒有能力模仿,但是對於大人們操作的物品開始感到興趣!這時期的孩子對於「筆」會開始有興趣,甚至想要能夠操縱它們,大人可以試著建立孩子對於筆的喜愛,但重點不是寫字,而是在於把玩或是塗鴉,要先讓孩子對於拿筆玩耍有興趣,將來才有動機學習寫字,也會更願意聽大人教導把筆拿好。
積木是觀察孩子精細動作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堆疊的方式不同、堆疊的數量不同,都代表著不同時期的能力表現。隨著手指頭的靈活度提高,孩子能夠更靈活地控制積木。此時大人無需刻意要求孩子堆疊積木給我們看,只要透過觀察,就能知道孩子發展到什麼程度了。以下為發展評估指標:
面對生活中的物品,寶寶開始學會說出一、兩項熟悉的物品名稱,通常是以疊字的方式出現,例如「車車」、「狗狗」等,大人們別擔心孩子以後說話是不是都會那麼「可愛」,其實疊字的使用就是把單音重複練習的機會,等到將來孩子學到更多詞彙,為了更明確表達,孩子自然就不會使用疊字了。以下為發展評估指標:
可以說出兩件熟悉物品的名稱。
會說「不」來拒絕。
會跟著熟悉的音樂哼唱。
1~1.5歲寶寶邏輯認知發展評估
寶寶的動作愈來愈好,能夠操作的玩具也愈來愈多,即使是同樣的玩具,也會有不同的玩法。這時期增加的玩具通常是有教育意義的,像是簡單的配對玩具,讓孩子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這類的玩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但真正能夠配對成功的,在這個時期大概只有圓形與正方形。
對於動物的認識也愈來愈多了,能從圖片認識動物,大約能指認出四種動物,但可能對於狗、貓容易辨認錯誤,這是由於外觀比較相近的關係。建議認知的學習別只使用圖卡,應多讓孩子接觸實際物品,像是到動物園看看動物,不僅看到的是立體的,更可以從叫聲、氣味來協助對動物的認識與記憶。以下為發展評估指標:
能作簡單的配對物件。
可以把正方形放到玩具模板。
可以辨認四種動物圖片。
1~1.5歲寶寶社交互動發展評估
寶寶對於照顧者的互動愈來愈多樣化,從單純的肢體互動,到開始觀察照顧者身上的一切,包括動作與表情,雖然寶寶的動作模仿能力還沒有那麼好,但是控制表情的肌肉群已先進一步發展了!
寶寶會觀察照顧者的表情,並且開始模仿,這樣的動作常常把大人逗樂了,而大人的笑容是給寶寶最好的回饋與讚賞。這會讓寶寶更願意模仿且做更多,有時把寶寶放在鏡子前面,寶寶會自己做表情,然後哈哈大笑。
雖然跟大人很好玩,但是寶寶也開始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概念,會有凡事想要自己做、不要大人幫忙的表現,雖然這時期還沒有那麼明顯,但是我們仍可以發覺寶寶開始不聽指令、或有些堅持,這正是孩子獨立性的啟蒙。以下為發展評估指標:
會模仿大人的表情。
對玩具表現自己的喜愛與選擇。
反抗大人的指揮。
1~1.5歲寶寶生活自理發展評估
寶寶的獨立性開始出現了,生活上凡事想要自己做,會搶過杯子想要自己喝水,但還是拿不太穩,如果這時候大人出手幫忙,寶寶可能會更生氣。因此我們不妨在寶寶弄濕衣服或地面時,帶著寶寶學習如何換衣服、擦乾地板,雖然寶寶還不能做得很完美,但是這也是一個訓練的機會。
除了喝水,這時候可以開始讓寶寶練習用湯匙進食了。使用湯匙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如果只在吃東西的時候才使用湯匙,會讓寶寶覺得吃飯是件麻煩事,導致將來不願意吃飯、或吃很慢,建議利用平時點心時間,或以遊戲方式,就能開始讓寶寶練習使用湯匙。以下為發展評估指標:
自己拿杯子喝水,但會拿不穩。
會使用湯匙進食,但不精準。
尿溼時會用語言表示不舒服。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民眾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之餘,國民健康署提醒,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蔬菜與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是植物天然色素和氣味的主要來源,但因人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從各種食物中攝取。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
一、綠色:
(一) 代表蔬果: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等。
(二) 常見植化素:多酚類、吲哚類。
(三)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黃/橘色:
(一) 代表蔬果:胡蘿蔔、鳳梨、木瓜等。
(二) 常見植化素: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
(三) 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紅色:
(一) 代表蔬果:紅甜椒、西瓜、番茄等。
(二)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
(三)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藍/紫色:
(一) 代表蔬果:葡萄、茄子、紫甘藍等。
(二) 常見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
(三) 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五、白色:
(一) 代表蔬果:白蘿蔔、洋蔥、香蕉等。
(二)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
(三)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每天若能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可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每餐的蔬菜攝取量則比水果再多一些,也可以依個人喜好適量增加,除了攝取到植化素,也同時兼顧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在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抵抗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營養狀態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搭配規律運動,大家一起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資料來源:2021/05/31 by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會健康組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306&pid=14084
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在家可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加強自身防護力並維持體能,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以下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
一、 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在家可以進行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如雙人反向跳、蹲馬步、超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上班族健康操、高齡者健康操等,強化平衡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促進健康。
二、 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除了徒手運動,可以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以循環訓練方式針對上肢、核心、下肢設計運動動作,使用2瓶礦泉水,就可以在家隨時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6分鐘就可消耗約32卡熱量,如同在健身房的運動方式。
三、 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另外也可以扶著沒有輪子的椅子做深蹲,年紀較大的長輩
則可以進行坐姿站起,或是借助門框、牆壁做伸展、伏牆挺身、抬腿等運動,增加動作的變化性。
四、 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小朋友停課在家學習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遊戲運動、推彈力球、跳跳繩等,小朋友也可以幫阿公阿嬤搥搥背,以每分鐘約60次且不痛為宜,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增進代間祖孫情。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仍需適度的運動,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此外,研究指出測量體重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民眾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天天量體重」,讓大家防疫在家,也能做好體重控制,以避免體重直線上升。
資料來源:2021/05/28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會健康組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306&pid=14076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已開始邁入了炎熱的夏季,未來一週多屬高溫炎熱天氣,今(5/12)日中午前後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近山區或河谷,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而臺東縣、屏東縣近山區或河谷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造成熱傷害發生的機會也大幅增加,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尤其是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等,更應小心謹慎面對。
預防熱傷害三要訣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避免熱傷害,切記掌握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一、保持涼爽:
(一)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二)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三) 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四)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五) 雇主需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二、補充水分:
(一)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二) 可吃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
(三)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三、提高警覺:
(一)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二)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三)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並宣導預防熱傷害以及重新調整分配工作,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或依勞工身體狀況安排適度休息。此外,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熱傷害的行動。
如出現以下熱傷害的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傷害。
資料來源:2021/05/1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會健康組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306&pid=14024
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讓民眾開始注重環境消毒,酒精遭到瘋搶之外,「次氯酸水」也一時間受到注目。不過衛福部疾管署以及公衛專家認為,目前最有效抗病毒的方式就是勤以肥皂溼洗手,若想消毒滅菌,除了酒精外,一般家用漂白水(次氯酸鈉)稀釋後即可在數十秒內殺滅多數細菌及病毒。究竟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有何差異?還有四大錯誤迷思,本文一次破解。(2020/2/15更新;2/19更新圖表)
迷思一:消毒殺菌劑比溼洗手更好?錯!
目前疾管署建議,以肥皂來溼洗手是最能有效預防感染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方式,除非是不方便洗手的場合,可先使用酒精消毒手部,待至有洗手設施的場合時,再以肥皂溼洗手。
除了冠狀病毒外,溼洗手也是最能預防其他病菌如諾羅病毒、腸病毒等因手口接觸而進入人體的最有效方式。
迷思二:酒精濃度越高越好?錯!
市售酒精濃度分為75%以及95%,恐怕有些人認為酒精濃度越高越能殺死病菌,事實上,75%-80%濃度的乙醇(酒精)就能迅速使病菌死亡,包括有包膜的病毒(如冠狀病毒),反而95%濃度的乙醇會使得病菌外層的蛋白質結構凝結,反倒保護病菌、不易殺死病菌。
迷思三:酒精無法殺死冠狀病毒?錯!
75%的酒精能殺滅大多數細菌、有包膜病毒,如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等。不過若是無套膜病毒,如諾羅病毒、腸病毒,則無法被酒精殺滅,需要透過勤洗手、以家用漂白水(次氯酸鈉)消毒環境等方式來殺滅病菌。
迷思四:次氯酸水比漂白水(次氯酸納)更好?(以下於2020/2/15更新)
目前為止,疾管署都建議國人若有需要環境消毒,市售的家用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約5%)是最有效且容易取得的。家用漂白水(次氯酸鈉)經稀釋過後可以有效殺滅細菌以及有包膜病毒、無包膜病毒,如冠狀病毒、諾羅病毒、腸病毒等。
次氯酸鈉由於對人體器官有刺激性,建議一定要適當稀釋後再使用,避免直接接觸人體,不可混入熱水、鹽酸類產品,並且於通風良好之處使用。
次氯酸水和漂白水化學結構相近,也具有殺滅細菌疾病毒的效果,不過有幾項需留意:
1. 次氯酸水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能殺滅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部分次氯酸水廠商過往有自行送驗,只能證實對於部份冠狀病毒如SARS、MERS等能有效殺滅。
2. 任何殺菌產品,包含次氯酸水,都會因濃度及接觸時間長短不同,殺菌效果有所差異。因此次氯酸水並非「有噴就有效」,還要視濃度及接觸時間而定。
如黃鼎昌醫師表示,根據一期刊論文研究,「建議要盡量靠近被消毒物,每一接觸面噴5下,並持續停留至少5秒時間以後再擦掉。但如果使用的是100或200ppm,則建議距離30公分內。」
而林慶順教授也表示根據一篇國外論文:「將次氯酸溶液直接噴在人造絲片上的病毒上10秒鐘時,100和200 ppm的溶液可以在噴灑後立即滅活禽流感病毒,而50 ppm的溶液至少需要3分鐘的接觸時間。 在間接噴霧形式下,200 ppm溶液在接觸後10分鐘內滅活了禽流感病毒,而50 ppm和100 ppm則不能將其滅活。」
3. 有些說法認為次氯酸水刺激性較低,可以直接使用於人體,不過這需要依據濃度而定,目前各家次氯酸水商品濃度不一,民眾較難以判別,因此建議使用於環境,避免直接接觸人體 ,且不可食用。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表示,「目前市面上所有次氯酸水的產品,都沒有經過國家認證可以用於皮膚消毒跟殺菌使用,大多數產品都只是標示用於環境消毒,這才是正確的使用方式,至於某些廠商標榜可以肌膚使用,可是不會標示肌膚使用可以有殺菌或是消毒功能,這部分的安全性跟療效都未經國家認可,所以我個人是不建議直接噴在肌膚上使用的。」
4. 漂白水、次氯酸水都不可食用,台南市衛生局指出,「次氯酸若作為水的殺菌劑、食品容器以及食材洗滌之用,其有效氯含量要在200ppm以下,食材殘留則不得超過 1ppm。民眾用製造機自行生產之次氯酸水,濃度約在30ppm~80ppm,相較於醫院等容易感染的區域使用的次氯酸水(濃度100ppm~300ppm)濃度偏低,消費者應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注意濃度與用途,因為它無色且無嗆鼻氣味,尤須避免孩童誤食。次氯酸水製造機屬於一般電器用品,不具任何醫療效能,商品如擬用於食品或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等食品接觸面的洗潔,應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詳實標示相關資訊,且不應有誇大、不實或易生誤解情事。」
回歸預防病菌感染,小兒科陳俊仁醫師表示:「洗手才是最有效預防疾病的方法,任何產品都不能取代洗手,從小建立正確的洗手習慣,比起噴這些有沒有的東西重要多了」。
而若是環境消毒,疾管署則建議,一般環境消毒,將漂白水比清水以1:100的比例稀釋(500ppm),且最好是當天稀釋的,用來擦拭環境及地版即可。若有病人口鼻分泌物、血液、體液、嘔吐物或或排泄物等明顯髒污時,則可將比例提高為10:100(5000ppm)。
2020/02/19更新圖表附註:圖表中原先未將「有套膜病毒」列入次氯酸水能有效殺滅病菌的範圍內,原意為考量目前尚未有文獻報告能證實次氯酸水可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僅知能殺死其他冠狀病毒,因此未將其列入;此外我們從未宣稱次氯酸水對殺滅有套膜病毒無效。(此點在文章「迷思四」有說明)
感謝林慶順指教,林教授認為「漂白水對冠狀病毒有效,那次氯酸水就應該是更有效。」我們已修正圖表。
資料來源:2020年02月12日 張詩華 https://info.babyhome.com.tw/article/21824?_trms=1cf0e884d35cf206.1621396266419
註:本建議中所列出之條文,為兒科醫學會專家根據現有的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此建議應根據日後更多的醫學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嬰兒猝死症候群在一個月以下新生兒並不常見,其發生率在2-3個月大時達到高峰。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建議,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是:「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學界對其致病機制的瞭解,始於1980年代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當時發現趴睡是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的危險因素之一。雖然此事並未受到重視,但後來紐澳等國家也陸續發現趴睡是重要的危險因素,於是從1991 年開始宣導不要趴睡,結果該地的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率急遽下降。美國於1992年開始建議不要趴睡,並於1994年發起"Back to Sleep"運動,同樣得到嬰兒猝死大幅減少的成果。
趴睡與嬰兒猝死之相關原因不明,但最受矚目的可能解釋是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所以發生窒息等事故時可能死於夢中,而趴睡容易導致窒息,所以應當避免。為了預防嬰兒猝死,必須排除任何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參考2011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的最新建議,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下列事項以預防嬰兒猝死:
1.一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側睡並不安全。
2.床鋪表面必須堅實,外表可包以被單。
3.嬰兒不建議與其他人同睡,但建議與父母同室睡眠。父母可將嬰兒抱在床上餵奶或安撫,在父母要入睡前即應將嬰兒放置在其嬰兒床上,雙胞胎與多胞胎也應該分床睡眠。下列情形是引起嬰兒猝死的高危險因素,隨時都特別需要避免:
A.父母與小於三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B.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C.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D.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E.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F.嬰兒與多人同床。
G.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4.嬰兒床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軟的物件,嬰兒床應堅硬並蓋以被單。
5.嬰兒不宜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阻塞呼吸的物件,不可將奶瓶直接塞在嬰兒口中而無成人在旁照顧。
6.預防成人抱嬰兒時睡著:
A.產後母嬰初期皮膚接觸,宜有清醒的成人在場陪伴。
B.母親親餵母乳或成人抱小孩時,應盡量保持清醒,而且最好有其他意識清醒的成人在場,尤其在產後初期母親容易疲累時。
C.成人若自覺疲累,盡量避免獨自抱小孩。
7.孕婦應接受例行產前檢查,研究顯示可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8.懷孕時與生產後必須避免暴露吸菸。
9.懷孕與生產後必須避免喝酒與使用非法藥物。
10.餵哺母乳。
11.可考慮在睡眠時使用奶嘴,奶嘴不可懸掛於嬰兒頸部或附著與嬰兒衣物上。如果嬰兒拒絕奶嘴,則不應強迫,可在年齡稍大後再嘗試。餵哺母乳者可在已明確建立母乳餵食後再開始於嬰兒睡眠時使用奶嘴,一般於3-4週大之後。
12.避免環境過熱,包括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無空調設備時,宜注意通風。
13.常規接種疫苗,有研究顯示有降低嬰兒猝死效果,包括百日咳疫苗在內。
14.不必使用市面上宣稱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用具,因為它們都沒有實效的驗證。
15.不必使用家用心律呼吸監視器,這種器具可監測窒息、心跳過慢、缺氧等情形,但並無證據顯示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16.為了促進發育並避免後頭部扁平,每天可在家長監督下讓嬰兒清醒時採俯臥姿勢。
17.健康醫療工作者、嬰兒室與新生兒病房醫護人員、兒童照護提供者都需要瞭解並進行降低嬰兒猝死危險因素的措施。
18.新聞媒體與製造業的報導與宣傳應遵循預防嬰兒猝死的建議。
19.持續推行仰睡運動,推動民眾教育讓褓母、祖父母等照顧者均獲知相關訊息,醫護專業人員應在嬰兒出生後告知家屬這些資訊。哺育母乳之嬰兒建議於一個月已經建立母乳哺育習慣後再考慮於睡眠時使用奶嘴。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Lee CL, Chung TL. SID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nfant deaths: expansi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 Pediatrics 2011;128(5):1030-9.
2. Andres V, Garcia P, Rimet Y, Nicaise C, Simeoni U. Apparent life-threatening events in presumably healthy newborns during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Pediatrics 2011;127:e1073–6.
文章來源:台灣兒科醫學會 https://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