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2/10/25

0~1歲寶寶的進食與吞嚥能力

副食品的添加時機,和寶寶個別身心發展具有高度關聯,一般建議在寶寶4~6個月大時就可嘗試。副食品餵食,除了讓寶寶補充足夠的營養,還能幫助寶寶口腔咀嚼能力、語言發展以及味覺發展喔。

0~1歲寶寶進食與吞嚥能力發展里程碑

● 4~6個月: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較成熟,也準備好學習吞嚥動作,爸媽可嘗試餵食副食品。寶寶因為還不懂吞嚥的訣竅,一開始會用舌頭將食物推出,爸媽可別急著要他吞下,因為重點不是寶寶吃了多少,而是要和他建立良好的互動;即使寶寶一口都沒吃也要抱抱他、對他笑一笑,讓他覺得吃副食品是件快樂的事。

● 6~9個月:為了幫助寶寶熟練吞嚥和咀嚼能力,讓寶寶採坐姿並用湯匙餵食比較恰當(還不能自己坐穩的寶寶,需協助他坐著)。此時寶寶開始長牙,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以維持活動力,爸媽除了可以準備小餅乾或烤吐司條讓他自己吃、順便磨牙之外,還得提供具備熱量及鐵質的「半固體」食物,增進寶寶的咀嚼能力,這對寶寶腦部和語言發展很有幫助。

● 9~12個月:寶寶可以吃的食物已和成人大同小異,只要將食物切碎成小塊即可直接餵食,但鹽分添加份量建議約為一般成人的一半,不須過多的調味。寶寶的視動協調能力也比之前進步很多,爸媽可嘗試著讓寶寶自己拿湯匙,不過要有心理準備,散落在餐桌旁的飯菜可能比進到寶寶胃裡的還要多。

此外,因為奶類的攝取減少,爸媽得留心寶寶鈣質的攝取是否足夠,適量補充黃豆、魚類和雞蛋等食品,以確保寶寶骨骼發育。

文/信誼 好好育兒 https://parents.hsin-yi.org.tw/focus/GetArticle_20190702/4607

2022/10/18

唱的比說的好聽!嬰兒更愛聽爸媽唱歌,還幫助情緒、語言發展

嬰兒小小的耳朵,已經可以區分許多細微的聲音與情感,而且竟然已經有偏好,喜歡聽大人唱歌!對嬰兒唱歌的好處多多,不但可以引導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的語言發展,還可以增進大人的信心與心理健康!

說的比唱的好聽?不,在嬰兒耳裡,比較喜歡爸爸媽媽用唱的!

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Berkman Klei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的研究人員海梅斯(Kathryn Hymes)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為文指出,嬰兒喜歡爸媽對他們唱歌甚於說話。

她引述加拿大休倫大學學院(Huron University College)與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告訴讀者,當媽媽對他們用唱的時,他們比較有反應、比較快樂、也比較平靜。另外,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當爸爸對嬰兒唱歌時,嬰兒會很有反應、很投入,尤其是當爸爸們試著飆高音、或用比平時相對高的聲調時。

這也代表嬰兒的聽力已經能夠分辨出不同聲音間的細微差異和音調。例如,唱歌的語調與他們平時聽到的聲音、大人說話的樣子很不一樣,激起了他們好奇和注意。

有趣的是,當大人用不同的音調、節奏對嬰兒唱歌時,嬰兒還會有不同的回應,證明大人能夠藉著歌唱來激發或安撫嬰兒的情緒反應。例如,當大人對他們唱催眠曲時,嬰兒就會變得比較平靜。而且,任何語言的催眠曲都會讓他們放鬆,即使是他們沒有聽過的語言版本。但若大人對他們唱的是節奏輕快、好玩的歌曲,嬰兒的皮膚電傳導反應就會顯出他們比較興奮,而且會表現出較高的注意力。因為這時候,歌曲的節奏比較快,音調比較高,韻律更分明,唱歌的人身體也會有較大的擺動。當研究團隊讓媽媽對著嬰兒用緩慢催眠與活潑有趣的2種方式輪流唱童謠《小星星》時,嬰兒就跟著在2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中,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和專注反應。

對嬰兒唱歌 有助情緒表達和語言發展 但對著嬰兒唱歌,除了嬰兒喜歡之外,還有更多其他好處。 這有助於嬰幼兒的語言發展,因為歌裡還是有詞,而且會反覆或押韻,他們對模式與規律很敏感,會發現這些現象,在重複刺激中產生神經反應與連結。

在情感上,也更能拉近親子距離。因為大人唱歌代表人在現場專注的與嬰兒相處,人在心也在,讓嬰兒覺得安全、被照顧、感到安慰。爸媽也能透過歌聲把情緒傳遞給孩子,不只心靈與情緒反應相通,連生理上、例如心跳,都會趨近一致。

同樣令人興奮的是,這對大人也有幫助。爸媽對孩子唱歌時,會產生一種正向循環。因為小孩表現出融入、享受大人歌聲的反應,會激勵爸媽、讓他們更有信心、唱得更多。於是歌聲又會刺激嬰兒有好的反應,增進爸媽的信心,久了也可以促進父母的身心健康、提高自尊。

海梅斯也指出,這甚至有助對抗產後憂鬱症。在一項美國新生兒加護病房的研究就發現,如果媽媽每天都會嬰兒唱歌,會增進母嬰之間的連結,降低產後憂鬱症的症狀,也提高媽媽能夠育兒的自信,讓媽媽們更能調適、轉換到父母的角色與心情。

文/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黃敦晴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838

2022/10/11

自製副食品的重要原則:新鮮天然、衛生安全

自製副食品的優點包括:便宜、無添加物及含有較多的天然營養素;但在食材的購買、儲存、製備、烹調與供應中,必須設定高標準的衛生條件來確保餐點的品質,包括:「食物的新鮮度」、「製作者的衛生習慣」、「預防微生物汙染與生長」、「器具的衛生」、「製作環境的清潔」及「良好的儲存條件」都是應該注意的重點。可以適當的使用冷凍、冷藏庫來延長食物的安全期限,但應儘速用完,以免儲存時間過長,造成營養素流失及新鮮度降低。。

食材的選購與處理 以季節性與當令的新鮮食物為主,可選擇政府標章與有生產追溯之產品。如需使用冷凍、罐裝或袋裝食品,盡量選擇未添加鹽、味精、糖及添加物的產品,注意來源與外觀(包裝完整與產品品質),閱讀標示內容及有效期限後,再依需要量購買。

買來的新鮮食材,可分裝成適當包裝再分區貯存,肉類與蔬果類應放置於不同區。蔬果類必需注意農藥殘留的問題,以流水方式清洗。在烹調前不要將食物切割後長期浸泡於水中,以免營養素流失;烹調供應前再切取食材可保留較多的營養素。

可以選擇市售的嬰兒食品嗎? 原味的嬰兒食品主要的成份為天然食材,且不添加鹽、味精、糖、其他調味料及不適合寶寶食用的成份(如牛奶),適合外出時使用,或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自製寶寶副食品時備用。爸媽可以選擇有信譽的品牌,且天然食物風味的嬰兒食品,須注意外觀與包裝完整及有效期限。

副食品的製作與儲存 至少準備二套器具及砧板,一套生食用,一套處理熟食類。也就是說:處理生鮮的肉類或魚海產類的器具不可與切割水果或其他熟食並用,以避免出現生熟食交叉汙染。不要同時處理生熟食,應先處理完熟食後,再處理生食。製作過程中應多洗手,使用拋棄式餐巾紙,避免使用抹布擦拭手部、刀具及器皿。製作後,應使用清潔液及清水,將刀具、砧板及器皿清洗乾淨後,放置自然瀝乾。

寶寶的副食品除水果外,必須完全煮熟才能供應。不熟的食物中含有微生物、寄生蟲或其他有害物質,對寶寶的健康有害。肉類及魚類須小心的去除骨頭、軟骨、刺、皮及肥肉部位,水果可經由磨細、碾碎製成果泥。烹調方式可使用「水煮」、「蒸」或「燉」等方式處理,保持食物的柔軟度,建議避免使用「煎」、「炸」的烹調方法,以免過於堅硬的部分,造成寶寶產生咀嚼吞嚥困難及消化不良的問題。

製作副食品時,可以和大人的食物一起製作,烹煮好、未調味前,取出寶寶的食用份量,再使用手持式調理棒、刀具或食物剪刀將食物質地處理成泥或細碎狀,可節省製作的時間。

若確實無法每日烹調製作,建議預先計算好份量,依一次食用份量以密封袋或小容器包裝,迅速予以冷凍並盡早用完;避免一次製作的份量太多,以免因為存放太久而降低新鮮度與營養價值。

寶寶副食品保存期限 ♦ 製作好或開罐未污染的嬰兒食品冷藏期限:不超過24小時,餵食過、未吃完的部分應丟棄。 ♦ 自製嬰兒食品的冷凍期限:建議不超過1週。 冷凍副食品的復熱方式 需要解凍或溫熱的副食品,取出1份量,以隔水或電鍋的方式加熱。復熱時,不可只溫熱食物表層,需均勻攪拌並加熱至沸騰,餵食前應先測試食物溫度是否合宜。已取出解凍的,不可再放回冷凍。如使用嬰兒罐裝食品,應將餵食量取出至盤或碗中,不宜直接以湯匙挖取罐中食物餵食,以免未吃完的部分被寶寶唾液中的細菌汙染,造成食物腐敗與變質。

不須刻意添加調味料 許多父母與長輩在準備寶寶的副食品時,習慣以自己的口味來調理。事實上,寶寶的口味與大人不同喔!試試看,完全不調味的食物,寶寶一樣會接受。

寶寶的味覺因學習的經驗而累績,如果常常給予調味的飲食,將會造成寶寶喜好口味重(過甜或過鹹)的食物,影響寶寶未來的健康。嬰兒飲食應以食物本身的天然風味來供應,不添加調味料,養成清淡口味的習慣。

文/孫萍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醫療服務部營養組營養師 https://parents.hsin-yi.org.tw/focus/GetArticle_20190702/8717

2022/10/04

如何避免2歲孩子把哭鬧當作要求的手段?

問題: 我家妹妹快2歲了,脾氣愈來愈不好,常常會出現假哭的行為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或是還沒開始罵他,他就先哭,我跟爸爸都拿他沒輒。我該用什麼方法改變他的行為呢?

快2歲的孩子,自主性愈來愈強,但表達能力又不夠清楚,所以只能用哭或生氣的方式表達。爸媽可引導適當的表達方式,避免養成孩子哭鬧的習慣。另外,爸媽事先訂定遊戲規則並確實執行也很重要喔!

適當忽略,避免孩子把哭鬧當手段 接近2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掌握自己,但是他們既需要爸媽從旁鼓勵、協助,又想自己嘗試所有事,有時想做又做不到、做不好,所以遇到問題自然就又哭又鬧,進而吸引大人的注意。

若過往孩子試著用哭聲表達自己的欲望,且每每都能被爸媽滿足時,可能讓孩子對哭鬧手段形成依賴,因此,爸媽可以適度忽略孩子哭鬧的情況,讓孩子瞭解到哭鬧沒有用後,他就會慢慢嘗試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例如:到賣場採購前先說清楚當天要買的東西,當孩子到賣場後因為要買其他商品而哭鬧,爸媽應忽略孩子的哭鬧,且立即回家、結束採購行程,讓孩子清楚知道說好的規則必須遵守,爸媽不會因為他哭鬧而輕易妥協。

解讀孩子哭的訊息,適時引導 爸媽要解決孩子哭鬧賴皮的問題,首先要明辨哭的含義,找出讓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若是因 為發生跌倒、不舒服、受挫折等事件而哭鬧,先同理孩子的傷痛與不安,待孩子情緒平穩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若是孩子因為不合理的要求而產生哭鬧行為,爸媽可等待孩子情緒平穩,再引導他用正確的語言表達需求。

爸媽除了運用不理會、講道理的方法之外,對於這些已經有表達和識別能力的孩子,應該採取榜樣引導的方法,透過讓孩子從聽故事、看圖畫書或是機會教育等方式,引導孩子模仿,學習控制情緒衝動、約束情感和欲望的能力。

培養孩子面對問題的能力 若要培養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得靠在日常生活中的累積和學習,以及爸媽給孩子一些適當的協助,例如: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時,為他添置合適、好用的餐具,孩子就會吃得比較開心。一旦孩子的能力被增強後,碰到問題時比較能靈活反應,就不再停留於無助地哭鬧了。

(以上問題由 幼兒園園長 鄭惠文回覆)

文/信誼-好好育兒 https://parents.hsin-yi.org.tw/QA/Detail/118?SysID=2241

2022/09/27

讓寶寶願意吃藥的五個訣竅

「彤彤6個月大開始上托嬰中心,一個月後染了感冒,媽媽帶她去就醫。看診的經驗比預料好得多,因為彤彤見人就笑,又好奇,所以護士、醫師給她做檢查時,她都笑咪咪地一一配合。回家餵藥時,媽媽把藥水倒入餵藥管內,捏一下她的鼻子,再將藥水推入口腔,避免嗆入氣管。當時她力量還小,又搞不清楚媽媽的招數,餵得還順利。

9個月大時,彤彤感染輪狀病毒,媽媽認真地餵藥。由於她大了些,身心的反抗能力增強,媽媽好不容易餵進去的藥水,她卻吐出來一半,有時甚至加倍奉還。媽媽不得不承認,用蠻力終非上策,應該思考文明的策略。」

餵寶寶服藥的秘訣

從小建立寶寶良好的服藥態度,將使得餵寶寶吃藥更容易。以下幾點秘訣提供新手爸媽參考。

1. 修正錯誤的觀念: 一般人總以為「良藥苦口」,孩子必定會抗拒服藥。實際上,有些藥固然味苦,但有些藥的味道在適當引導下是可以入口的,像是中藥的感冒藥味較苦,而養脾胃的藥比較好吃。

像彤彤的媽媽從懷孕期開始,每週六都到中藥行去幫忙,彤彤半歲之後也經常做小跟班,中藥的氣味聞了一年多,變得熟悉。一歲以後她開始認識藥材,認得枸杞、紅棗,還把它們當零食吃,常常像討餅乾、糖果一樣跟媽媽討藥吃。而彤彤一歲半時,有天她發現媽媽自己在吃小丸子(用中藥調理身體),她湊上去討吃。媽媽估量此藥的藥性很安全,劑量又低,就給彤彤一小粒,滿足她的好奇心與模仿動機。雖然藥有一點兒苦味,但見彤彤稍皺了一下眉,隨即說好吃。

反之,如果是在強迫下服藥,寶寶的心理必定產生恐懼與厭惡,以後避之惟恐不及,即以狂哭、嘔吐的方式反抗。

2. 掌握喜歡模仿的天性: 寶寶一出生就用視覺、聽覺,不斷在認識這個世界,模仿更是寶寶學習的方式。因此,爸媽可用維他命來示範吃藥,讓寶寶餵爸媽服藥,爸媽吃完後露出微笑。之後角色互換,由爸媽來餵寶寶吃藥,巧妙地利用寶寶喜歡模仿的天性,願意學父母服藥。

像是為了讓彤彤合作吃西藥,媽媽想了一個新招,就是先讓1歲10個月大、自我意識很強的彤彤餵媽媽吃藥(用維他命替代),她天真地誇讚:「媽媽好乖,沒有哭哭。」然後就換媽媽餵她吃藥,學她的口吻稱讚:「好乖,沒有哭哭。」有的時候變個花樣,要她示範乖乖吃藥給貓咪看,效果都不錯!

3. 餐前餵藥: 當寶寶略感飢餓時比較會主動將藥吞下去,所以服藥前最好不要餵奶或水。飯前藥在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間服用,飯後藥則在餐後30分鐘時餵服。

4. 正確的服藥姿勢: 先將藥倒入滴管(0~6個月嬰兒)、餵藥器(6個月大以上的嬰兒)或藥匙(幼兒)中準備好,抱孩子呈半躺(45度)的姿勢,將餵藥器放孩子口內,將下巴往上抬,合起嘴巴3~5秒,有助藥流入喉中嚥下。

2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學吞藥,爸媽先示範服藥的程序。請孩子把藥放入爸媽口中,爸媽喝口水,頭往後一仰,讓藥順利通過寬鬆的喉嚨,再喝一口水使藥順利進入食道,藥吞下後張開嘴,讓孩子看藥變不見了。這樣的方式也是運用孩子仔細觀察,快樂學習的特質。

5. 改變藥的味道: 如果餵藥方法正確,寶寶仍抗拒吃藥,可能是因為藥的味道寶寶不熟悉,或該類藥有苦味。對付苦藥,可以加甜味覆蓋,例如:將藥粉倒在湯匙裡,再將果糖擠在藥粉上,裹住藥粉,便於服用;或將藥粉與布丁混和,讓寶寶感覺藥跟甜點一樣可口而順利吞下。對於會吞藥的寶寶,可以將藥粉包在膠囊內,如此也便於攜帶,問題不難解決。

比如彤彤在1歲3個月時再度感冒,媽媽想起外婆提過的祕招「藥粉麥芽糖」,也如法炮製了「加味小饅頭」,將彤彤愛吃的小饅頭沾藥粉,果然讓她吃得很開心。

善用技巧 孩子欣然配合 而現在彤彤2歲,更進步了,看完西醫拿了藥,會緊握手中,媽媽怕她拿不好弄丟了,她也不給媽媽,十分有自信。回到家就提醒媽媽拿水給她,她要吃藥了。媽媽心喜,彤彤已非吳下阿蒙囉!

由此可見,孩子並非天生怕吃藥,只怕餵藥時,爸媽缺乏技巧而屢用強灌的技倆,令孩子身心皆生恐懼,才會逢吃藥即拒藥。如果父母善用以上技巧,每個孩子都會像彤彤一樣,欣然配合吃藥。

文/高麗芷 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288

2022/09/20

教養小孩沒那麼難!掌握3招讓你溝通無阻,夫妻感情融洽

當已婚夫妻欲提升關係、建立家庭時,首要的第一件事便是擁有小孩。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另一半,在小孩教養上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往往當孩子出生後,才發現彼此教養方式極為不同,並因此爭吵、感情破裂、給孩子帶來負面心理影響,嚴重時更可能成為未來離婚的隱憂。 《Hello醫師》為你介紹3種常見的小孩教養方式,並分享3招教養小孩的正確觀念。

3大常見的小孩教養方式

1. 權威式教養(Authoritarian) 權威式教養的父母會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不允許任何協商空間,並鮮少傾聽孩子需求,習於將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

2. 溺愛型教養(Permissive) 溺愛型教養通常隨意、隨和及簡單,很少訂定規則或對孩子加以限制,因此,這類父母通常允許孩子做任何事,孩子事後也不會受到責罰。

3. 民主型教養(Authoritative) 民主型教養的父母為前面2種類型的綜合版,這類父母不會完全控制孩子生活,也不會過度縱容孩子行為。採用民主教養方式的父母,會與孩子合作,找出適合親子雙方的規則,而不是由他們單方面決定任何規則。

掌握這3招,教養孩子沒問題! 親子教養問題不只存於父母和子女間的溝通,也會發生於夫妻觀念差異上,因此,別一昧認為溝通僅只於把問題說出口,更需要協調問題、理解各方態度,以下分享3點親子教養的觀念。

1. 親子間應充分討論 解決任何類型的爭議、問題,溝通往往是最佳方法。就教養小孩的方法而言,您與另一半需理解協調的重要性,每個想法都要用開放式的對話溝通,尊重彼此,並詳細考量彼此的所有觀點。在對話過程中,建議針對特定或基本的想法確實討論,避免遺漏任何重要意見,例如:您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您希望培養孩子具備哪些重要特質?何時應該處罰孩子?處罰程度的輕重界限為何? 然而,提出彼此意見雖有助於了解對方想法,但建議不要單方面認為自己的觀點一定優於另一半,雙方必須建立共識,才能有下一步的方針。

2. 大人需以身作則,必要時互相讓步 當原則確立後,為了讓孩子知道規則和界線在哪裡,請以身作則;若遇到突發狀況,必要時請立即調整。但這並不表示大人可以隨時毀約,因為時常違反規則,可能會讓孩子困惑,認為大人們言行不一,因此請和另一半協調並維持言行一致,避免再次挑起溝通問題。

3. 遇到瓶頸,向外尋求協助 當您和另一半在教養上遇到問題時,不妨參考其他家長的教養方式,抑或尋求他人協助,例如向家中長輩請益、參加父母座談會,或諮詢諮商師等專家,以獲得更多建設性的意見。此外,若孩子年齡夠大,也可跟他們多多討論,傾聽他們的想法。

文/Hello 醫師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authoritative-parenting-good-for-children/

2022/09/13

不能堅持的教養,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在幾次與全國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中,我都聽到老師們一個共同的心聲,那就是爸媽們在剛把孩子放在幼稚園時,總不能好好的放手,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

其實,我覺得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大,父母一開始會擔心、會干涉,這在所難免,只是現在的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快讓這群基礎教育的老師們束手無策了!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談現代教養的問題:

【面對幼兒飲食規矩】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對食物挑三揀四,吃飯一定要配電視,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跑來跑去沒定性。但這些孩子,卻也經常到了上學後飲食習慣就變好,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而是在團體中,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堅持每個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選擇,但要負責吃完;堅持時間到了,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沒有例外;堅持你不想吃,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
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牛奶點心就多給點!」、「挑食的食物,我就少煮點,以免麻煩!」、「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至少肯吃就好!」、「跑來跑去,邊罵但是又邊餵!」,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面對幼兒團體適應】孩子到中班的年齡後,應該進展到團體生活了,因為加入團體會刺激模仿與社交能力的發展。可是,在剛進幼稚園時,每個孩子狀況卻大不同,有些兩三天就玩得開開心心,有些需要很長時間適應,而有些在一星期後發現苗頭不對,就不配合了!
有經驗的老師,會適度的引導爸媽堅持「可以陪伴,但每天都要讓孩子來!」,會堅持「跟爸媽要有適度的分離練習,並學會說byebye」,會堅持「適當讓孩子加入團體的遊戲,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   我們最擔心爸媽的教養是:當孩子排斥上學時,「沒關係,我們換一間!」、「今天不想去,那就請假幾天不要去!」、「不喜歡在學校睡睡袋,那念半天回家睡!」,這些充滿讓步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予取予求,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幼兒情緒的制約】假日到一些親子場所時,不難發現有一些孩子,透過生氣、大哭、尖叫等情緒來逼爸爸媽媽就範,我常聽到一句帶有情緒的話:「我再也不帶你出來了!」,從抓狂爸媽口中蹦出來,可是,你下次會不會帶他出來呢?如果會的話,那不就自己壞了教養原則?
的確,聰明的EQ教育應該是,如果孩子亂用情緒來制約爸媽,應該堅持「依照自己與孩子訂過的家規做懲罰!」,堅持「沒有商量的餘地,不是哭鬧就有!」,堅持「孩子可以有情緒,但也要講理」。
然而,有些家長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混淆,如「你不要哭,我就給你買玩具!」、「這次不處罰,但下次不可以了!」但總有許多最後一次。「你今天不哭,我就給你平常不能吃的糖!」,怕孩子的情緒行為而先行賄賂。這些充滿沒有一定規則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小霸王,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宏哲老師小叮嚀】親愛的家長,跟物質上的溺愛比起來,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以為意的作法,所造成的心理層次溺愛,將會讓孩子變得依賴無法獨立,做事沒有規則及標準。
所以,針對學齡前孩子的行為教養,如果父母從小就事事對孩子不能堅持,彈性過大,那難保孩子逾矩的行為不會越來越多,基礎教育就受到動搖,因此「堅持」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養學問啊!

文/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https://www.top945.com.tw/celebrity_Data.asp?ID=173

2022/09/06

被孩子惹毛,其實是你的問題!3大要點拿回情緒主導權

有的父母會因孩子晚起遲到而生氣,有的父母卻毫不在意;有的父母會因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生氣,但有的父母卻選擇一笑置之。身為父母的你是否想過,自己到底在氣什麼呢?

養育小孩是一場苦樂參半的長途旅行,許多父母儘管很愛孩子,卻常被孩子的諸多行為弄到失控抓狂。雖然許多父母都知道生氣解決不了問題,但每當看到孩子行為失當時,還是忍不住情緒暴走,這是為什麼呢?曾協助多位父母解決教養難題的親職諮詢專家李顯文表示,「負面情緒」應該是親子教養中最優先要被處理的事。

1、讓你生氣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自己的想法 有句名言說:「事情發生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會因為觀察角度或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對事件產生不同的想法。好比親職諮詢專家李顯文於《STEP高效能父母學》提到,某次與學員分享她與兩個女兒晚上不睡覺的小趣事時,原本以為學員們會與她抱持一樣的想法,認為這是親子間有趣的小互動。結果沒想到,11個父母裡竟有6個人認為,做為父母理應對「孩子晚上不好好睡覺」這件事感到生氣!
這時她才驚覺,「原來面對同樣的人事物,每個人的情緒燃點好像都各自不同。」最後她得出:「引發一個人的情緒因素,往往並非是外在的客觀事件或別人的某些行為,而是我們主觀看待事情的角度、解讀狀況的觀點,以及存在於個人腦袋裡的想法。」 因此,做父母的如果想要不生氣,就得先找出你的「火藥庫想法」。容易讓你生氣的想法就好比腦中的火藥庫,而他人的行為與外界的狀況就好比隨時會點燃並燒向你的引線。想像一下,假如我們眼前有座火藥庫,當有人點燃了一條通往火藥庫的引線時,通常的情況下肯定會發生大爆炸。但如果事先把火藥庫裡的火藥清空了呢?它還會爆炸嗎? 所以親職諮詢專家表示,如果想不讓火藥庫爆炸,就得先改變自己的想法。面對教養問題時也是一樣的,想要不生氣、避免用負面情緒來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父母就得先檢視自己的觀念裡是否埋藏火藥庫想法。

2、你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還是自己的面子 至於怎樣的想法可以算是「火藥庫想法」?就以想養出「理想孩子」來說,許多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無形中常會將孩子的表現視同於「自己的教養成績單」,一旦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時,這等同於是給「自己的教養成績單」上打上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求好心切的父母若想拿到好成績,勢必將開始鞭策自己的孩子做出更好的表現,這反而讓孩子淪為「面子競賽」中的工具,無形中成為父母滿足自我目的的一枚棋子。

但是孩子跟你我一樣,都是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也都有自己的感受、情緒與脾氣。實際上,我們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當白紙,可以任意塗上自己想要的顏色,而應該認為「孩子是一本無字天書,父母的責任只是『讀懂他』!」忽略孩子的想法,而將自己的「理想孩子」框架強加在孩子身上,任由父母搓圓、捏扁,形塑成父母期待的理想模樣。這樣不合理、缺乏彈性的想法,正是一種「火藥庫想法」!也因為如此,有類似想法的父母在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相違背時,就會感到失望、焦慮因而產生負面情緒,甚至讓火藥庫爆炸,傷了自己又傷害孩子。

3、教養是一場馬拉松競賽,別急著為孩子打分數 其實,教養孩子就好比是一場馬拉松競賽,縱使在起點領先,跑得比其他人快,但馬拉松是一項考驗耐力的長跑運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被對手超越的情況。做為父母的,這時不必過於緊張、氣憤或因為外界的看法而急著為孩子打分數。 親職諮詢專家李顯文強調,孩子是一本無字天書,父母的責任只是要讀懂他而已。不要因為一直想著要控制孩子,而經常感到生氣。同時父母也必須承認:「絕大多數自己的堅持,就算孩子不照著做,真的也不會發生什麼嚴重的、致命的後果。」 天下父母心,許多父母往往不是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一次,只是擔心放縱了一次,孩子會不會就收不回來了?是否永遠就無法再約束孩子了?因此父母在腦中常會浮現出「非得如何」的火藥庫想法。這些想法自然沒什麼不對,但卻可能使孩子在出現不當行為時,減少了彼此轉圜與討論的空間,反而對更長遠的親子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

換言之,火藥庫想法並非錯誤,只是缺發彈性而已,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給他方便就變得隨便,反而會覺得因為父母能接納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而願意傾聽,甚至接受父母的建議。

所以,與其讓這些火藥庫想法破壞了親子關係,身為大人的父母何不先調整自己,放下焦慮與怒氣,平心靜氣地與孩子一同面對呢?找出情緒火藥庫、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從今天起,徹底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

資料來源:文/風傳媒 陳毅龍 責任編輯/林安儒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79932?page=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