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1/12/13

除了米餅,營養師建議寶寶點心的新選擇

消基會抽檢市售嬰幼兒副食品,發現有4款米餅重金屬鎘含量竟然超標!米餅是寶寶常吃的點心,除了米餅之外,還有哪些點心適合寶寶呢?本文請到專業營養師,給予家長嬰幼兒點心的建議。

消基會檢驗嬰幼兒副食品米餅、米精、麥精等,結果發現重金屬鎘含量超標,引起家長熱烈討論,好奇有哪些點心適合給寶寶吃,又該如何選擇市售產品。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王櫻芳表示,寶寶食物選擇儘量以原型食物為主,可以再從食物本身去做變化,若是1歲以下的寶寶可以嘗試蘋果汁、地瓜泥等;1歲以上的小孩牙齒發育較完整,就可以直接吃水果,或是在優格裡加一些水果,也可以添加更多食物的風味。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小嬰兒開始吃米餅的時機,落在開始練習吃副食品之後,等到手指的抓握、咀嚼能力都開始展現,大概是9~10個月大左右,可以練習抓著食物送進嘴巴,這時所謂的「手指食物」 (finger food)就是很好的點心。

如果要在家自製米餅,其實是滿困難的製程,「育兒生活已經夠累了,家長不用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李婉萍安慰家長。爸媽可以從常見的原型食物著手,在烹調上煮久一點、爛一點,調味淡一點,都是很好的點心。李婉萍表示,家長選擇點心食材時,以寶寶好拿、好送進口中,以及給孩子吃完之後方便收拾,製作上不麻煩,食物放一下不容易出水、變味的食材,對家長的負擔小、寶寶一樣能吃得美味健康。針對10個月以上的寶寶,李婉萍提供一些輕鬆快速的點心作法:

1.香烤吐司

把土司去邊之後,留下軟的部分,切成條狀進烤箱稍微烤一下,就可以讓小寶寶拿著吃,提醒烤吐司成形即可,不要烤太久,太乾寶寶容易噎到。

2.水煮蔬菜、根莖類

冷凍綠花椰菜、玉米筍,都可以清燙煮軟一點,讓寶寶拿著吃,但注意玉米筍稍硬,寶寶咬下來吞嚥要注意是否噎到,玉米筍也可以等孩子大一點、約1歲之後再給。蘆筍是很好的蔬菜,不過蘆筍纖維比較粗,寶寶通常只能咬爛,咬不下來也吞不進去,類似磨牙手指食物的概念,對寶寶的咀嚼能力是不錯的練習。

根莖類的南瓜、地瓜或馬鈴薯都可以切條、切片或切塊後蒸熟,多些形狀的變化,對寶寶抓握能力有很好的幫助。稍微注意軟硬度的拿捏,太軟寶寶一握就捏爛、太硬容易噎到,家長給孩子之前自己先嘗一下軟硬度。

3.水果

蘋果、水梨或芭樂可以切片、切條。香蕉應該是育兒界超方便的水果,剝皮就可以給寶寶吃。

4.清燙螺旋義大利麵

將螺旋義大利麵煮軟一點,撈起後拌一點橄欖油放涼,分成數份放冰箱。夏天從冰箱拿出回溫可以吃涼的、冬天只要泡一下熱水瀝乾即可。這道點心帶出門也很方便,適合當米餅的替代品。

李婉萍也以自身經驗表示,一次可以煮大約3次點心的份量,分裝後放在冰箱,不管是在家吃或帶出門都很方便,螺旋形狀對寶寶很有吸引力,孩子都很愛。

此外,若是要買市售的寶寶食品,在挑選上也建議選擇營養成分單純的產品。王櫻芳說,衛福部有要求食品廠商都要在包裝上清楚標示內容物成分,建議家長在選購時可以認清標示,「營養成分愈單純愈好」,她說。

李婉萍也說,家長在選擇市售米餅或其他加工點心時,可以多留意添加物多寡,除了產品有標章之外,工廠是否有通過認證等,多方觀察。如果要給寶寶加工點心,可以更換不同產品、不同品牌和製造商,分散風險。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李佩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178

2021/12/06

0〜5歲寶寶教養重點(1~2歲)

語言的出現

1歲後,寶寶開始出現語言,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需求,已經有別於1歲前只能用哭叫的方式與人溝通,當能夠成功溝通時(如:受到鼓勵、得到回饋),寶寶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就大大提高了他的內在成就動機。

1歲寶寶的語言,會從簡單的單字開始(爸、媽、車、狗),1歲半前通常會進步到疊字(爸爸、媽媽、車車、狗狗),接近2歲時可能開始出現簡單的句子(爸爸媽媽抱抱),寶寶的語言之所以會越拉越長,是因為他的需求越來越多,必須透過較長的句子才能達到成功溝通的目的。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語言發展較慢可能影響孩子的成就動機,2歲前還沒有出現簡單疊字的孩子,他的情緒發展通常比較差,因為沒有工具和別人溝通,只能用原始的哭泣、憤怒來表達,所以他的情緒表達、挫折容忍度就比較會有問題,因此,好好引導孩子把語言學好是很重要的,此時的教養重點是大量陪孩子講話、閱讀,且孩子只要發出聲音或語言就立即給予回饋。

從站立到奔跑

寶寶由爬行到獨立站立對他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他的視野變得更寬廣,這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很驚奇、意外的收穫,讓他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也因此,能夠站立的寶寶通常不願意再低下來爬行。另外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寶寶的移動速度變得更快,寶寶會發現用2隻腳走路好像比4隻腳更快耶!於是樂於不斷練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學會獨立站立後,寶寶漸漸可以開始走1、2步路,約1歲3個月前可以完全放手自己行走,此時寶寶走路的姿態很可愛,就像保持平衡般將雙手高舉,搖搖晃晃的走路。1歲3個月〜1歲6個月,寶寶行走時雙手可以放下,不需要舉高,走得也更穩了,不會經常跌倒。1歲6個月〜1歲10個月的寶寶開始能夠快走,而且好像快要跑起來了呢!1歲10個月〜2歲的寶寶,可能開始出現小跑步,甚至會用衝的,一開始寶寶一樣是雙手高舉的「小飛機跑」,之後再轉變成正常跑步。

開始探索周圍世界

從站立到奔跑,讓視眼變遠、移動更快,這些動作發展背後的心智意義,是因為寶寶想快一點拿到他需要的東西,或到他需要的人身邊。因此可想而知,行動力漸強的寶寶也會變得更加好奇、好動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最大的挑戰和「重要任務」就是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是他們對於外在環境的事物特性與規則卻很陌生,不知道杯子掉到地上會打碎、遙控器丟進水裡會壞掉,所以家長常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很討厭,不斷地闖禍。

校長爸爸黃登漢表示,其實這些探索行為都是孩子的學習過程,父母除了耐心引導,讓他知道什麼不能做,以及不能做的原因以外,還要注意家中的環境是否安全,危險的物品儘量收起來或進行處理(如:電風扇加上安全網),以免寶寶因好奇心而受傷。

這時的寶寶沒有控制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建議爸比媽咪採用一面安慰,一面以其他替代物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寶寶停止哭鬧。由於寶寶的詞彙理解能力還不夠,父母可以用示範動作+表情的方式來表達事物的危險性,讓孩子懂得害怕(如:假裝碰到火,然後說「好燙!」,輔以誇張的疼痛表情)。

生活自理&專注力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其實1歲寶寶就可以慢慢開始訓練生活自理的能力了,以吃飯為例,可以試著讓寶寶以安全餐具自己用餐,如果家長因為無法接受孩子吃得亂七八糟,遲遲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孩子日後的生活自理與獨立能力就會比別人差,甚至還會影響專注力。

因為在孩子自己拿湯匙時,孩子可以同時訓練「視覺專注力」(我最喜歡的菜菜在哪裡?)、「肢體專注力」(等不及了!第一口就要挖到!),以及「手眼協調專注力」(喔喔!要放進嘴巴裡,不是鼻子裡〜),而不像被動餵食時,只需要「把嘴打開」的專注力而已。「主動」,是培養專注力的關鍵,也會讓孩子覺得整個過程更加有趣。

資料來源:天才領袖 作者:王宏哲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14/10/06/0%E3%80%9C5%E6%AD%B2%E5%AF%B6%E5%AF%B6%E6%95%99%E9%A4%8A%E9%87%8D%E9%BB%9E12%E6%AD%B2/

2021/11/29

0〜5歲寶寶教養重點(0~1歲)

0〜5歲學前階段的孩子可塑性強,不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較於其他時期,更加依賴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0〜5歲可說是父母在孩子一生當中給予教養最關鍵的黃金時期。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特性,在父母的教養上也會發生不同的問題,以下針對各個階段加以詳述。

0〜1歲寳寳

成長最迅速的一年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柯良宜指出,人生的第一年對孩子後來的成長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年,雖然這時他沒有語言與外界溝通,但他的情緒經驗都會被記錄在腦海裡,影響往後對世界的看法。剛出生寳寳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到了3、4個月以後,他們醒過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7、8個月後和大人有越來越多的互動,情緒表達也越來越豐富,照顧者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寳寳現在是開心還是生氣。

從出生就需要遊戲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很多人誤以為6個月前的Baby只會吃飯、睡覺,其實不然,大腦研究發現,0〜6歲的寳寳已經一直在發展聽懂、並且想要說的能力,6個月的寳寳不但能聽懂大人的話語,他還想要說話,只是口腔肌肉的發展尚未成熟,因此無法發出語言。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即使小寳寳只能躺在床上,還是需要父母和他進行大量的遊戲,而不是只有照料吃喝拉撒睡就好,遊戲會促進神經突觸的連結,因此越小開始越好。

父母最好能經常逗弄0〜3個月的嬰兒,並且在互動中觀察孩子對於聲音是否給予回應,聽到搖鈴聲會不會想伸手拿到手裡玩。3〜5個月時,則要注意寳寳的視覺功能是否正常,能否注視距離20公分的玩具5秒左右,且目光是不是能夠跟著玩具左右移動。

會獨立翻身起,開始多「趴」

多爬會變聰明,是真的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爬行的過程是人類一生當中用最多皮膚和地面接觸的時間(等到會站以後,就只剩腳掌的接觸),爬行時,地板給皮膚的大面積刺激會回傳進大腦,且不斷地活化大腦。此外,爬行也會讓上臂、腹部及下肢的肌肉長得更好、更有力,2〜3歲時通常會檢測孩子把球舉高高再丟出去的能力,多爬的孩子通常都會表現得比較好。

如何讓孩子多爬?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約莫6、7個月大、可以獨立翻身起,就可以大量給孩子「趴姿」的經驗,多讓孩子在地墊上玩,用玩具引導他往前拿取的欲望,如此不但能訓練頸背張力,還能強化上臂、腹部和下肢的力氣,寳寳才有能力把身體支撐起來。

不爬會導致發展遲緩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在臨床上,不爬沒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爬行經驗少的孩子確實在動作協調的能力上會比較弱,爬行的經驗最好能夠累積約3個月左右比較好,即使寳寳晚點站立也沒關係,建議家長在此時期多將寳寳喜愛的物品放置於地板上,不要放在過高的地方,以免寳寳因探索的欲望而提早開始站立。

邁向站立的過程

爬行一陣子後,約9個月大起,寳寳會開始出現跪姿,包括「低跪姿」、「高跪姿」,這讓寳寳可以用比較高的姿態來探索更高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會誤以為高跪姿會傷害膝蓋,便阻止寳寳這種動作,但其實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少了這個階段,孩子會不知道該如何從坐姿轉變成站姿,況且,跪姿也是一種很好的腳力練習。出現跪姿後,接著孩子會漸漸發展出「扶站」,朝向獨立站立邁進!

發展依附關係

柯良宜老師指出,通常到了9個月,我們可以發現寳寳開始變得怕生,不像之前任誰抱都無所謂,他會開始對照顧者產生情感上的依附,9個月〜2歲這段期間被稱為「依附關係建立期」,寳寳必須感受到當他有需要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會有人馬上回應、滿足他,如此他才能逐漸形成安全感,並且在腦海中建立一種印象,認為這個世界是友善的、別人是可以期待的,這種依附關係的建立,對寳寳往後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影響非常深遠,例如:在兩性關係與婚姻關係裡,他們能否抱持信任的態度。

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幫忙家事(如:外傭),也別完全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帶孩子不是「家事」,而是一種神聖的「天職」,是追求幸福的歷程,一家人共享這當中的喜怒哀樂,不論是歡樂或衝突,將來回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現在你買禮物給他,將來他買禮物給你,這就是幸福。沒有共同相處,就沒有共同的記憶;沒有共同記憶,就沒有共同的感情,孩子就只是一個「在你家長大的人」而已。

帶寶寶出門去

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寶寶生病而不敢帶他出門,甚至覺得1歲以前要關在家裡比較好,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分享了自家寶貝的經驗:「我們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帶著他參加親戚朋友的大小婚宴、聚會,因為我們希望他的社交能力好,而且別人逗他一次,他的大腦反應連結就多一次,所以應該多讓1歲前的寶寶與人接觸,也可避免日後發展成後天因素造成的社交障礙疾病,如後天引起的自閉症。此外,3個月後寶寶的視覺已經開始成熟,可以看到較遠距離的物體和色彩,如果整天待在狹小的範圍內,會影響視覺的發展,應該多讓寶寶出門接收刺激才好,如果害怕感染疾病,可以等3個月後,打過主要幾個疫苗再帶出門,地點也可以先從乾淨、空曠的戶外空間(如:公園)開始。」

資料來源:天才領袖 作者:王宏哲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14/10/06/0%E3%80%9C5%E6%AD%B2%E5%AF%B6%E5%AF%B6%E6%95%99%E9%A4%8A%E9%87%8D%E9%BB%9E01%E6%AD%B2/

2021/11/22

早產寶寶照護須知:營養與副食品的添加

早產兒腸胃道吸收較差、消化也比較不好,返家後常常會有餵食上的問題。加上體重生長與發育息息相關等,常讓家長為此頭疼不已。早產兒的營養需求,與對食物的適應上相對較不良。如何注意早產寶寶的營養並顧及生長,是我們必須知道的課題之一。

早產兒的營養需求
早產兒因器官成熟度不夠,需要攝取更多能量以應付成長。依照醫師的建議,早產兒的營養攝取,每日每公斤至少需達120大卡才能維持正常發育。

在其他營養素方面;蛋白質的部分,足月兒的蛋白質攝取量約每日/體重(公斤)2.2公克,而對於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來說,則需攝取到3.0~3.6公克才夠。

在醣類、脂肪、必須胺基酸的部分,早產兒的醣類攝取,建議佔總熱量攝取的40%;脂肪攝取則需佔總熱量的40~50%。

早產兒的餵食
不論是早產寶寶還是足月寶寶,最好的乳品選擇當然是母乳!只是,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醫師建議,必須添加母乳添加劑以彌補礦物質級維生素不足的部分。母乳的部分分為初乳及成熟乳,所含的營養比例及熱量不盡相同,以下就初乳及成熟乳的部分稍作說明:

母乳--初乳
最為珍貴,產乳量並不多,平均熱量:67Kcal/dl(成熟乳:75Kcal/dl)蛋白質、脂溶性維他命、礦物質、抗體(IgA) 、乳鐵蛋白的比例都比成熟乳高。

母乳--成熟乳
水分佔88%;脂肪佔4%;醣類佔7%;蛋白質佔1%。脂肪的部分,提供身體主要能量,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脂(佔97%-98%),且富含必須脂肪酸及長鍊不飽和脂肪酸;並含有脂肪脢幫助消化吸收。醣類的部分,提供身體40%的能量。母乳內的醣類是恆定量(7%),與母親營養狀態無關。母乳內的醣類種類是單醣、寡醣及醣蛋白(無法人工合成及添加)。蛋白質的部分,其成分35%是酪蛋白,其餘為乳清蛋白(最好的蛋白質),母乳中含有無法複製之乳鐵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母乳的乳清蛋白品質優,好消化吸收。除了母乳之外,尚有其他乳品一併說明。

一般配方奶
一般嬰幼兒奶粉的熱量為66-67Kcal/dl,蛋白質成分80%為不好消化之酪蛋白,,鐵質吸收率只有10%(母乳為50%)。

早產兒配方奶
早產兒配方奶粉的熱量為81Kcal/dl,蛋白質含量比較高(2.2g/dl),其中部分脂肪來源為中鍊三酸甘油脂,較好吸收。

其他特殊配方奶
水解蛋白配方:適用於過敏體質、腹瀉、 異位性皮膚炎;

免敏奶粉:又可稱為黃豆配方奶粉,適用於牛奶蛋白過敏、素食者、 腹瀉、乳糖不耐症;

無乳糖配方(止瀉奶粉):適用於腹瀉、腸胃炎。

如何評估寶寶生長

很多媽媽在親餵母乳時,最大的疑問就是:寶寶吃夠了嗎?其實,根據一些指標,就可以清楚知道寶寶的攝取狀況:

1.餵食前後母親的乳房變化
泌乳機制建立良好的媽媽,應可清楚感受餵食前後的差別。餵食後,乳房會呈現較鬆軟的舒適感,表示寶寶攝取相當量的母乳。

2.寶寶的睡眠及排泄狀況
如果寶寶的睡眠可以固定至2~3個小時的頻率,也表示寶寶的進食量是足夠的;另外,小便的部分一天可多達6~8次;大便的部分則呈現金黃軟便。

3.寶寶的體重生長狀況
寶寶出生四個月時,體重可達出生體重的2倍;一歲時可達出生體重的3倍。另外,生長曲線落至第10~90百分位的寶寶都屬正常範圍。若低於第10百分位,則必須考慮增加寶寶的攝取熱量,以維持正常生長。

寶寶厭奶怎麼辦?
長時間接受同一奶品,容易造成寶寶厭奶,尤其早產寶寶,因出生時間提早,厭奶時間也比足月兒提早發生。以下提供一些因應對策,讓媽媽在面對寶寶厭奶時可以派上用場。

1.減少外界刺激

2.留意奶嘴設計

3.注意評估寶寶的生長

4.更換食物味道

5.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副食品添加
早產寶寶適合的添加時機為矯正年齡4~6個月,但仍需視寶寶消化的情況而定。

副食品添加的目的是讓寶寶獲得均衡的營養,滿足成長中的營養需求。另外,可以訓練寶寶的咀嚼及吞嚥能力。更是提前為斷奶作準備,嘗試及習慣新食品(非奶類食品),訓練使用餐具,逐漸適應成人食物及飲食模式。添加的順序應為從流質(例如:稀釋果汁) 半流質(例如:米糊) 半固體(例如:蔬菜泥) 固體(例如:水果丁),循序漸進。

副食品添加注意事項
1. 一次只嚐試一種新食物、食物分開給予。

2. 由少量開始,濃度由稀漸稠。

3. 以自然食材為主,以新鮮蔬果製作湯汁。

4. 以湯匙餵食,不予以強迫餵食。

5. 一天一次,習慣之後可逐漸增加吃副食品次數。

6. 建議在餐與餐中間,寶寶想吃再餵食。

7. 第一次吃副食品,可由米糊開始。

8. 蛋白、堅果等易導致過敏食材於一歲後給予。

素食者寶寶添加副食品注意事項

4~6個月大需特別注意營養 1.鐵質

哺餵母乳至4~6個月大時,需要補充食物來預防缺鐵性貧血,另外茶必須在1歲後才能喝,同時避免食用粗糙榖類以防降低鐵質的吸收。

含鐵豐富的食物:

* 強化鐵榖類食品:米粉、米精、無糖芝麻糊等。

* 深色蔬菜、未經加工調味的紫菜。

* 稀釋棗子汁、黑糖水。

2.維生素C

素食寶寶會因為植物性來源的鐵質吸收率較低,所以建議在餐後補充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以利鐵質的吸收。

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

* 芭樂、木瓜、奇異果、草莓、葡萄柚等。

7~9個月大需特別注意營養:

鈣質

哺餵母乳及配方奶的寶寶,其鈣質足夠寶寶一開始的需要,隨著寶寶奶量逐漸減少,在此時期需多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如:強化鈣質豆奶、深綠色蔬菜、全榖類麵包、種子豆類、豆腐、芝麻糊等。

10~12個月大需特別注意營養:

維他命B12

來自微小有機生物,大部分來自於動物性食物,寶寶所需之維他命B12得自於母奶或配方奶,之後來自乳製品或全蛋當中,而嚴格素食者可從強化鐵質的豆奶、酵母粉或素漢堡取得。

至於全素食(不吃奶、蛋)的寶寶,就必須要額外補充維他命B12錠劑了。

資料來源:媽咪愛 撰文 / 早產兒基金會社區健康中心 編輯 / 媽咪愛 https://mamilove.com.tw/articles/870

2021/11/15

副食品轉正餐,怎麼做寶寶吃得好?

循序漸進的調整,寶寶大約一歲之後,就能跟大人一起吃三餐了。

一開始的副食品不是讓寶寶吃飽用的,而是讓寶寶嘗試母乳之外的食物味道,讓他有好奇心,然後開始接受。應少量、多嘗試,也能幫助他的免疫系統去辨識不同食物的蛋白質,未來免疫細胞對於外來物質的排斥機率比較小。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醫師建議,寶寶四到六個月時,一天一餐當中的其中一小部分是副食品即可,重點是讓他學會吞嚥。

到了九個月至一歲間,副食品的量才可能接近到本來一餐的量,這時,才能用副食品取代其中的一餐;滿一歲以後,副食品會變主食,母奶變成點心,建議寶寶可以跟大人一起吃三餐,也就是三餐用副食品當正餐,然後早午晚用奶類,這樣一天會有六餐,或是三餐之外,一餐點心、三次奶類,一天共六到七餐。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親子天下編輯部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5294

2021/11/08

陪伴,從出生開始

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周美青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3000220

2021/11/01

沒有加鹽巴不代表食物沒味道!避免寶寶習慣重口味

不以大人為基準,先做寶寶餐再繼續調味大人口感,副食品也能輕鬆做。

有些爸媽自己的飲食狀況就不太健康,像是吃太多鹽,或習慣多添加調味料,對寶寶而言,爸媽的口味並非是飲食的標準答案。食物本身有自己的味道,可能是鮮味、或其他味道,跟鹽沒關係,因此並非給孩子吃沒有味道的東西,而是無鹽味,讓寶寶嚐到食物真實的味道。若寶寶習慣較重的口味,下次吃到這樣的口感,他會覺得「剛剛好」,還想再刺激些。孩子兩歲會開始排斥那些他認為該鹹卻味道不夠的東西,以前他吃這個東西是鹹的,這次你不加鹽,他覺得味道不對就不想吃,飲食習慣養成,等他長大,口味就會越來越重。

雖說副食品口味不要太重,但每個家庭口味都不同,建議爸媽可以炒完菜,先把寶寶那份拿出來剪、另外處理,其他再繼續調味成大人吃的口感,如此也不用再特製一份寶寶食物。準備副食品,建議以父母自己不辛苦為主。父母不覺得麻煩,便不會對小孩有過多要求,像是認為「我那麼辛苦做、孩子一定要吃光光!」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親子天下編輯部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5275

2021/10/25

孩子說「不要」,其實是一種「進步」!2歲叛逆期,父母一定要堅持3件事

「這個不要、那個也不要,我的小甜心怎麼一過了2歲就變成大魔王?」面對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身為父母的你,一定要做好哪些準備?快來聽聽醫師的建議。

2歲後,孩子會開始故意挑釁父母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黛玲指出,2歲前認知發展尚未成熟,但2歲後認知與語言快速發展,對身體的掌控進步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可做越來越多事,相當開心,這時為了想要自給自足做一些事,會開始挑戰父母的想法,也會出現許多莫名的堅持。

叛逆期,某程度上等於進步期 人生的第一次叛逆期出現在2至3歲,第二次則為青春期。2歲後因認知與身體的發展正在進步,才會出現反抗行為;因此認知發展不足、遲緩的孩子,叛逆期會來得比較晚,因為要能挑戰父母,也必需有足夠的認知與語言發展,以及自主意識,才會出現這種行為。

孩子皮,等於聰明?

劉黛玲醫師認為,家中寶貝很「皮」,也是一種進步,表示認知夠才能挑釁他人,某程度上要能察顏觀色,才能做出這些行為。

「不要」掛嘴上,歷時半年至一年

2歲兒常見令父母頭痛的行為,包括喜歡說「不要」、情緒化、愛生氣、故意唱反調等,一般2歲孩子多少會想有一些自主權、想反抗,但也有些孩子天生特質較溫和,在叛逆期個性起伏不會那麼大。

叛逆期何時會結束?劉黛玲醫師分析,每個孩子狀況都不同,大多歷時半年至1年,大約在4歲以後,多數孩子較能配合一些規則和規矩。

面對難搞2歲兒,父母須堅持3件事

教養2至3歲的孩子,爸比和媽咪盡量不要對孩子做哪些事?哪些原則一定要堅持呢?

1.不碎念!對孩子說到做到

「大人很愛說,你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可是都沒有做到!」劉黛玲醫師提醒,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太多重覆的話,實際卻沒有做到,這是沒有意義的!譬如:「你玩具再亂丟,我就把它丟掉。(最後也沒丟)」、「如果不穿外套,就不能出去玩。(最後還是出去玩)」這些碎念孩子的話,若父母無法說到做到,都是沒有效果的。

2.給他選擇權,但選項要明確

通常孩子說「不要」是為了挑戰父母,如果大人用氣話和情緒以對,會模糊孩子學習的焦點,使他記不清前因和後果,在這階段,當孩子情緒上來要先做安撫,冷靜後再給他簡單、明確的指令和選擇。

例如,孩子跟兄弟姐妹搶玩具,明確、堅定地告訴他:「搶玩具就不能玩,反之便能繼續玩。」如果孩子選擇前者,就把玩具收起來。

再舉例,準備出門時,孩子一直堅持不要穿外套,給他兩個明確的選擇和指令:一個是穿外套出去玩,另一個為不穿外套不能出去玩。如果跟孩子碎念、說太多,不但易模糊焦點、現場一團亂,孩子下次也會忘記,落入重覆的循環。

3.讓孩子體驗選擇的結果

劉黛玲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孩子選擇不穿外套,父母就要有決心,今天真的不出去玩,給他的選擇,必須真的做得到,不能退讓;如果做不到,選項便失去意義。

所以父母給孩子選擇權前要先思考,這些選項必須在能掌控範圍內,並設定界線任其自由選擇,孩子才會想接受。但,安全的底線及危險行為不能妥協。

安撫情緒後,引導孩子表達

孩子鬧脾氣時,以安撫為主,在他冷靜過後,應適時教導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如詢問:「剛才妹妹拿了你的玩具,很難過對不對?很生氣是嗎?」協助孩子去表達受到挫折與情緒的連結,並告訴他:「下次如果玩具被搶了,可以用說的,讓爸媽知道,才能幫你。」讓孩子學習表達情緒。

劉黛玲醫師強調,3歲前孩子語言已開始發展,但不一定能把情緒與實際表達做連結,當下哭可能是感到委屈,感受不見得能很明確表達,可這麼幫助他:「你是不是因為娃娃被拿走了,所以很傷心。」或「是不是因為剛才被罵,所以很難過。」或「你因為很生氣,所以一直哭,對不對?」接著引導孩子:「那你下次可以講:『我很難過、我很生氣!』。」教導他用口語表達情緒。

處罰前,先檢視你給他的愛夠不夠?

可以對孩子進行處罰嗎?劉黛玲醫師認為,處罰必須建立在親子情感連結和交流之上,當孩子有被理解、被傾聽的感覺時,才願意聽大人的話,「如果父母的愛是夠的,孩子不會因此記恨、不願分享、不接受管教。」

處罰有很多種方式,剝奪也是處罰的一種,如本來可以玩玩具,變成不能玩。所謂處罰是加一件討厭的事上去,不一定是體罰、責打,如本來不須要罰站,被迫罰站;或者若是沒做到,必須做家事。處罰不見得是不好的方法,但處罰前,先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關心,理解原因再執行。

若彼此沒有情感互動基礎,卻急著糾正孩子行為或給予管教,雙方可能會引起衝突。此外,孩子若夠大,處罰前應先進行溝通,讓他認同錯誤後,再施行處罰,才有意義。

過度懲罰孩子,長大後衝突更多

孩子其實從小就會看臉色,若父母長期是以高壓權威模式對待時,他會習慣壓抑內在感受去迎合父母,小時候可能隱忍、表現乖巧,到了青春期或更自主時,會明顯與父母爆發衝突,到時親子關係將更難處理。

溺愛,容易養成不負責、不努力的孩子

父母沒原則地溺愛孩子,會造成孩子變得無法分辨是非對錯,長大後容易以自我觀點考量,不會重視、尊重別人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要有什麼就有什麼,認為不管做什麼都可被包容,不為了實現自己而努力,也無法為自己行為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養育2歲叛逆期孩子,父母若觀念不一致,管教上易讓孩子鑽漏洞,因此雙方應先溝通,如誰負責處理什麼問題,或誰負責扮黑臉、白臉,在教養上更有共識和默契。

文章來源:嬰兒母親 作者:編輯部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82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