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1/10/18

副食品和奶量該怎麼分配?

掌握副食品食用量和奶量的每日佔比,四個階段幫助寶寶順利離乳。

隨著寶寶月齡不同,副食品和母奶或配方奶給予的頻率與分量也有差異,呂美寶營養工作室營養師呂美寶提出的建議如下:

四至六個月:
這個階段寶寶的主食是奶,以整天的食用量來說,奶量70%~90%,副食品占比10%~30%。在餵食的頻率上,母乳一天六至七次或是配方奶一天五次,合計約一千毫升。此時的副食品目的是在讓寶寶少量多樣化嘗試,一天餵一餐,如果寶寶對副食品接受度高,副食品食量能吃到一百毫升,可進展到一天兩餐。

七至八個月:
此時的整日食用量,副食品占比30%~40%,奶量60%~70%。在餵食的頻率上,副食品一天最少兩餐;母乳一天五次,合計七百至九百毫升。

九至十一個月:
到了這個階段,副食品的食用量比重可高於奶量,占比60%~70%,可分成一天三餐來餵;奶量30%~40%,母乳一天五次或是配方奶,奶量合計五百至七百毫升。

十二個月以上:
理論上,一歲左右可漸漸以副食品為主食,占整日食用量的70%~100%,奶量減少至0%~30%。寶寶若副食品吃得很好,離乳後可100%以副食品為主,中間可加入一至兩餐點心,也能給予鮮奶,一天二百至三百毫升。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親子天下編輯部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5507

2021/10/11

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分齡引導讓孩子學會主動分享

像我這樣常帶一歲多孩子到親子館遊玩,或常與其他親友的孩子聚會玩在一塊的父母,應該常能遇到孩子們彼此爭搶東西的狀況。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所有權、分享一起著玩、交換著輪流玩的概念都還很模糊,其實,被搶了手上的東西也不會有多大委屈,一會兒就被其他新鮮事轉移目標了。

但就父母的角色,孩子去搶奪他人物品的行為,多半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而當孩子更大了,更有想法,也就更常出現爭執或衝突場景。

當然,教會孩子「分享」的概念應該從小開始,畢竟他們得花上一段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意涵。但絕對不是一味強迫孩子把所有物餽贈或借給他人,而是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狀況下,去同理他人,自然做出這樣的舉動並體會到共享的美好。
所以這又是給父母們的另一堂課了,怎麼避免讓孩子認為分享是被迫才要做的事,讓孩子自願延遲滿足、自動對別人慷慨,建立起好的社交關係呢?

加拿大育兒雜誌「Today’s Parent」認為幼兒(toddler約1-3歲)、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約3-5歲)、兒童(little kid約5歲以上)在這個教養問題上,應該要有不同的溝通引導策略,快來看以下解說。

設定合理的期待,分齡幫助孩子學會分享

兩歲的Jenny跟表妹Lisa在一起玩。她的媽媽說:「把妳的餅乾分一些給Lisa吃」 她照做了,但小表妹沒有再把餅乾還回來。過了一會兒,媽媽又說「拿妳的洋娃娃跟小妹妹一起玩」Jenny面對這種情況,開始感覺非常不情願...

早期兒童教育專家Sally Kotsopoulos說明,以上描述能呈現「分享」對孩子而言是多麼複雜的事情。分享意味著有「借出」或是「給予」的概念,而且牽涉到內心兩種念頭的拉扯,例如說,「這部車子是我的」、「但是我的弟弟現在佔有了它」。

而且它通常需要有對時間的理解(例如,「弟弟過一陣子會把車子歸還回來」)然後,還得理解有些東西是不需要分享的(像是內衣褲等)。

儘管分享對孩子而言有很高的複雜度,孩子還是必須學習,但得花上一段時間。幫助孩子學習分享,也得用上許多耐心,需要溫和的訓練過程。

以下文章將告訴父母們哪些是合理的期待,並且「分齡」傳授該如何幫助孩子:

幼兒還是處在「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剛開始認知到自己與擁有的東西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開始探究「擁有東西」是甚麼意思,還不太能夠瞭解有些東西是屬於其他人的意思。

這是父母們常聽到孩子總是說「那是我的!」這句話的原因。「交換」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很困難,他們還不能清楚理解時間或是複雜的語言,像是「你可以玩幾分鐘再把還給他」這樣的說法,其實對兩歲小孩來說都還沒有太大意義。

如何幫助幼兒(toddler約1-3歲)學習分享?

1. 做一個好的示範者
分享其實不只侷限於「擁有的物品」。如果父母樂於分享時間或物品,我們的孩子會學著那樣做。

2. 跟孩子討論他的感覺
「你是不是害怕拿不回來呢?」或「你擔心你的小汽車不會回來了嗎?」幫助孩子認知他的情緒,時間久了,認知會轉換成瞭解與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幼兒其實是很擅於讀出他人的臉部表情的,但無法說出他們看到的那種表情是甚麼。所以當爸媽在讀故事書的時候,不妨常問孩子「這隻小兔子為甚麼看起來這麼傷心呢?」等類似的問題幫助學習。

3. 跟孩子站在一起
當兩個小孩想要同一個東西,可以試著對他們說:「你玩玩之後,妹妹可以跟這隻小馬玩嗎?」或可以提供孩子選擇:「你想要分享這部紅色的汽車或是藍色的汽車給妹妹玩?」

4. 讓事情更具體
分享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抽象的事,他們的理解通常是「你要把它給我」或是「我要把東西給其他的小朋友」,需要花更多力氣對「等待」與「輪流」的意義加以說明。

5. 別硬要做出決定
當爭執正在爆發的時候,可以簡單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玩具,做父母的不一定需要做出甚麼決定。

6. 提早為遊戲聚會做好討論
跟孩子討論好哪些東西是他會比較願意分享的,把那些他特別會在意的擁有物收起來。

7. 準備好兩人份的活動
例如一大桶的小汽車,或是包含鏟子、篩子的玩沙組,或一組黏土,替兩個孩子準備好足夠的玩樂。

如何幫助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約3-5歲)學習分享?

1. 提供孩子一些溝通技巧
教導你的孩子一些協商或解決問題的語言(像是「我想要跟你交換玩」或「我還沒玩完這個」),鼓勵孩子開口詢問或學習等待,可以防止孩子搶奪或藏起玩具。雖然有時候孩子會想要父母幫忙介入,但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開始用屬於他們的方式學著協商溝通。

2. 教孩子正確的所有權概念
如果孩子總是不喜歡跟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建議父母們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孩子也需要學著尊重其他人的東西,去詢問物品的擁有者他是否可以使用。

3. 跟上述幼兒時期一樣的遊戲聚會守則
仍舊為孩子準備足夠數量的遊戲物品,但是更試著鼓勵一起分享玩樂,輪流著玩。

如何幫助兒童(little kid約5歲以上)學習分享?

1. 獎勵孩子的正確分享行為
指出孩子很棒的分享玩樂的行為,並予以獎勵或讚美。

2. 不要當孩子的護衛隊
有時候當孩子陷入了分享的糾紛狀況的時候,做父母的可以從旁觀察就好。你可以跟孩子說:「發生什麼問題了嗎?該怎麼解決呢?」。示範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分享,但比較像指導或訓練的角色。如果父母們總是插手,孩子永遠無法學習到自行解決。

育兒小叮嚀

有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們去發現哪一個孩子在群體中受到冷落了,可以說:「弟弟好像沒有機會可以玩到耶!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也玩到?」

當然,在學習分享的路上,孩子們仍會有衝突,但分享能讓孩子體驗到與他人良好的互動經驗,例如,比較大的孩子會慢慢那麼不介意較小的孩子總是拿他們的東西,會認為自己長大了,逐漸可以接受那樣的狀況。

資料來源:媽咪愛 https://mamilove.com.tw/articles/503

2021/10/04

推車防風罩比口罩更有效保護寶寶!嬰幼兒防疫,大人一定不能做7件事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目前中國大陸已傳出多名嬰幼兒確診,從剛出生30小時的的新生兒到10歲的兒童都有!嬰幼兒要特別嚴防武漢肺炎。

醫師建議:1歲內寶寶不適合戴口罩

雖然戴口罩對防疫很重要,但茂盛醫院小兒科簡佳裕醫師表示,1歲以下寶寶不適合戴口罩,實際上嬰兒也是戴不住。尤其5~6個月大以內的小嬰兒更不建議戴口罩,因為嬰兒的呼吸力較弱,加上外科醫療用口罩共有三層,這可能會讓力量微弱的嬰兒過於費力呼吸,甚至導致窒息,反而更危險!

簡佳裕醫師提醒,1歲以上較適合佩戴,但在密閉空間才需要。若買不到兒童口罩,將大人的口罩綁緊,還是能讓兒童使用;若到公園玩耍、戶外散步,是不需要戴口罩的!因應目前兒童口罩大缺貨的窘境,口罩大家還是要省著用。

使用推車防風罩比口罩更有效率

簡佳裕醫師提到,考量嬰幼兒的特性,防疫以「被動防護」為主,使用推車防風罩是一項不錯的選擇!雖然基本上,嬰幼兒應儘量減少到醫療場所或人潮擁擠公共場所的機會;但如果真的有必要外出,如:到醫院施打疫苗,可以在推車上加套防風罩,回到家後,一定要在防風罩徹底消毒後(家長可選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或用濃度75%的酒精擦拭),再收納起來。

家有嬰幼兒,防疫千萬別做7件事

至於嬰幼兒防疫,大人要避免哪些事?簡佳裕醫師叮嚀,照顧者如:爸爸、媽媽、阿公、阿嬤、保母、老師等大人,儘量不要做以下7件事,以保護家中嬰幼兒:

1. 不親吻:大人的口水有很多病毒,都可能藉由親吻傳染給寶寶。
2. 不共用餐具、不餵食或共食:共用餐具、餵食或共食,都可能讓小孩吃到大人的口水。另外,也不要用嘴巴吹氣的方式讓食物變冷再餵食,以防飛沫污染食物。
3. 不對嬰幼兒呼氣、喘氣:呼氣和喘氣,也會將口中病毒、細菌傳染給嬰幼兒。
4. 不要讓小孩玩手機:手機上面充滿指紋,是間接傳染的超級大媒介,加上病毒在光滑面可以或超過24小時,所以千萬不要讓小孩玩手機!
5. 大人回家後別不脫衣服,更別不洗手、臉、眼鏡就摸小孩:大人在外出回家後,首先要把外出服換掉,並且徹底洗手、洗臉、洗眼鏡,這跟預防腸病毒一模一樣,也要督促家中小孩勤洗手、勤洗臉、不亂摸。
6. 不讓小孩用手揉眼睛、掏鼻孔,手部不要碰觸公共區域的物體表面:尤其是電梯按鈕等頻繁碰觸的表面,萬一不小心碰觸了,就要幫小孩用肥皂徹底洗手。
7. 不要太頻繁幫小孩用酒精進行手部消毒:有些家長會使用酒精或精油進行手部消毒,但頻繁使用對嬰幼兒來說,可能太過刺激,所以並不建議,僅限在外不便時,偶爾噴一噴就好。

嬰幼兒家庭防疫措施

除了避免做以上7件事外,簡佳裕醫師提醒,平時可增加嬰幼兒免疫力,主要是飲食均衡、睡得飽、穿得暖、適度運動和曬太陽;同時要避免感冒,或是進出醫院時被傳染的機會。並且幫嬰幼兒採取勤洗手、使用防風罩,而家庭環境部分,也可進行以下措施,來加強防疫:

家庭環境消毒6事項

1. 保持家庭環境衛生、乾淨、整潔。
2. 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可以用酒精消毒擦拭物體表面一次。
3. 廁所如果髒汙了,可用稀釋的漂白水進行消毒。
4. 玩具和生活用品,能耐高溫的物品,可用消毒鍋或開水煮沸消毒;不耐高溫者,可選擇酒精噴灑,或是放置在陽光下曝曬。
5. 保持地面清潔乾燥,不能有潮濕的角落,以避免病毒細菌滋生。
6. 最近很夯的次氯酸水產品,濃度太高會對皮膚不好,萬一小孩誤食,也有危險。

加強房間通風

家中有配置空氣清淨機的人,應該每日定時開啟;家裡若沒有空氣清淨機,就要每天在房間輪流通風2~3次,每次開窗通風30分鐘~1小時。房間通風時,將孩子轉移到其他房間,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通風時小孩因而受涼。

資料來源:媽媽寶寶 作者:游資芸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6553

2021/09/27

1~2歲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

孩子開始想要獨自探索、想要自己嘗試


湯佳樺心理師指出,隨著孩子逐漸發展到學步期,孩子會開始可透過爬、走來探索這個世界,許多家長會出現的狀況是當孩子在探索時,家長會很快地說「不行」,這樣的反應其實會影響到孩子本身的自主探索。建議家長可將孩子透過爬、行走可觸碰到的範圍,將危險物品收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若會擔心孩子進出入廚房等危險場域,則可用圍欄區隔空間。

在認知能力發展中,建議家長在引導孩子上,以孩子目前所具備的能力作為基準,讓孩子挑戰有點難度的任務(家長輔助)。建議家長可嘗試看看先動口、再動手、最後再示範,一開始家長可先透過口語引導孩子嘗試,例如:當孩子要拼拼圖時,其實他僅需要拼圖旋轉即可,家長可試試看跟孩子說「我在想能不能轉轉看這塊」,讓孩子可以自行嘗試,接著,若孩子成功完成,即可鼓勵孩子「太棒了!媽咪就知道你能做到!」;如果孩子在理解家長所述有困難,家長可嘗試輔助孩子的手,陪著孩子完成;最後,再讓家長先示範後,讓孩子再次模仿學習。其次,家長可先將孩子想要完成的目標以及孩子目前能力可完成的目標分步驟,先讓孩子完成第一步,接著家長協助完成其他步,這也是一個方向。

當孩子想要嘗試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很迅速地跟孩子說不行或說道理,其實以孩子當時的認知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並不一定可理解家長所述。家長可先試想看看,若讓孩子真的去做嘗試,可能會影響到什麼,家長可先將預防措施做好,讓孩子自主嘗試。以穿衣服為例,孩子可能冬天會想要穿短袖衣服,但家長擔心孩子冷,就會堅持要孩子穿外套;但有時候也可以先順著讓孩子穿短袖衣服,接著再問孩子說:「啊!可是兔兔(孩子衣服上的Logo)可能會怕冷,我們幫兔兔穿一件外套。」用相對遊戲化的方式、或順著孩子思考脈絡,讓家長與孩子能夠在正向氛圍狀況下,完成家長原先期待孩子做的事情。


孩子分離焦慮可能較嚴重

若真的要離開孩子,建議家長不要突然消失,應陪伴孩子練習一次又一次的分離。建議家長可先用增加距離讓孩子練習分開,例如:先退到門邊(孩子看得到的的門邊);再退到門後,最後再離開現場。每一次都需要練習,也讓孩子知道家長就算離開,還是會回來。當家長離開後回來,皆需要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勇敢,但若孩子仍無法,不要直接要求孩子一定要接受父母當下的離開。


孩子可能會一直丟玩具

重點要先回到陪伴孩子玩玩具的目的是什麼,若是要建立跟孩子的正向親子互動,有時候需要先順著孩子玩玩具的脈絡,家長可先融入孩子的遊戲情境陪伴著孩子玩,當孩子因為遊戲碰到挫折感到苦惱時,家長再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做。孩子如果一直亂丟玩具,家長雖然仍可適時提醒孩子這個行為並不適切,試著反應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讓孩子了解家長可以明白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接著再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做(跟他說可以怎麼做),當家長只是跟孩子說不可以,可能還是會讓孩子重複用同樣行為來表現,所以建議讓孩子了解到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資料來源:嬰兒母親 作者:湯佳珮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0525

2021/09/20

是感冒還是流感?黃瑽寧教你破解11個最容易搞錯的觀念

By 黃瑽寧

感冒的症狀和流感很像,兩者如何區分?治療流感的藥也可以治療感冒症狀嗎?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分享11個迷思,幫助家長釐清對於感冒、流感的觀念。


許多家長對於感冒、流感總有許多「自我詮釋」,藉由這篇文章給大家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一些對流感病毒的誤解與迷思。

迷思1:流感疫苗會導致感染流感

錯。原因是,疫苗是以「被殺死的」、「去活性」的病毒製成,換句話說,不可能造成感染。有些人打完流感疫苗,會感受到輕微不舒服,就會誤以為受到感染,但其實可能只是免疫反應,或被環境中其他病毒感染了。


迷思2:天氣太冷就會感冒

錯。許多人相信,如果在冷天卻穿得不夠保暖、頭髮濕淋淋沒吹乾,會讓感冒病毒有機可乘。雖然寒冷的季節裡,病毒傳播力的確比較強,加上日照不足抵抗力下降,長時間待在室內容易交換病毒等等因素,人比較容易感冒生病,但感冒基本上還是由病毒所引起,並不是因為著涼單一因素。別忘了秋冬也是過敏發作的季節,又是另一個讓你鼻水眼淚貢貢流的原因。


迷思3:感冒若有痰應避免食用乳製品

錯。某些人喝牛奶或許會讓痰變得濃稠,但是喝牛奶本身並不會生痰。相對的,如果因為感冒喉嚨痛不舒服,某些兒科醫生甚至還建議可以攝取比較軟滑的乳製品,例如濃湯、牛奶等,這些食物不但適口性高,也可以提供熱量,只要不是對乳製品過敏,都可以和醫生討論後食用。


迷思4:感冒如果沒有發燒,就不會傳染

錯。不論是否發燒,感冒後最有傳染力的是頭兩三天,傳染力可以持續7至10天。一般而言,成人或是較大的兒童感冒後,可能不太會發高燒,甚至不發燒;但年幼的孩子則不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說明,成人可能在有感冒症狀出現的前1天、消退的5天內都具有傳染力,不管有沒有發燒,某些免疫系統較弱的孩子,傳染力更可能持續超過一星期。


迷思5:感冒可能會惡化成為流感

錯。流感和感冒是由不同的病毒造成,因此感冒不會「變成」流感。因為兩者初期的症狀類似,所以一般人很容易搞混。一般而言,流感會有更嚴重的症狀,例如高燒、全身痠痛、極度疲勞、乾咳等。普通感冒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肺炎、細菌感染或其他需要住院治療的疾病。


迷思6:得流感沒有那什麼大不了,不必太擔心

錯。有某些人得到流感,因症狀較輕微,覺得不需要看醫生或吃抗病毒的藥物來對抗。千萬別掉以輕心而犯了大錯。不論是H1N1季節流感,或是H3N2季節流感,其併發症都很有可能致命。美國每年平均約有3.6萬人因為流感死亡、約20萬人因流感住院治療。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的症狀通常會比一般人更嚴重,其他如65歲以上、5歲以下、「孕婦」也都是高危險族群,要特別小心。


迷思7:遠離生病的人是避免傳染唯一的途徑

錯。離生病的人遠一點雖然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風險,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仍然有很多途徑會被傳染。如同「迷思4」所提及,有些人並沒有感冒生病的症狀,但仍有傳染力。最有效能預防流感的方法,是施打流感疫苗,只要6個月以上就能打疫苗。有些人選擇不打疫苗、或是孩子不到6個月大仍無法接種疫苗,專家建議務必勤洗手,這招對感冒或流感都有用。如果不幸被傳染,也請暫時隔離避免傳染給其他人。


迷思8:如果你得過流感,以後就免疫了

錯。如果你得過流感而痊癒,你目前只對這個流感病毒有免疫力,但是仍有可能被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病毒感染。每次流感季節,都有超過一種以上的的病毒株同時在流行。


迷思9:如果1月還沒有打流感疫苗,就太晚了

錯。流感的高峰通常在2月,甚至一直延續到5月。因為沒有人可以精準預測今年最後一隻流感病毒何時消失,只要當年還有疫苗可以施打,都不算晚。


迷思10:不必年年施打流感疫苗

錯。流感病毒每一年都會改變,這代表兩件事:一、終其一生可能會不只一次得到流感。二、去年流感病毒疫苗,不代表對今年的病毒種有效。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年的流感疫苗都得更新。另外一個原因是,施打疫苗後,對該病毒的免疫保護作用會隨時間減低,一年後,已經幾乎沒有什麼保護作用。


迷思11:流感的抗病毒藥物(克流感膠囊、速剋流藥水)對一般感冒也有用

錯。流感的抗病毒藥物只能用於對付流感病毒。服用治療流感的藥物,對於減緩一般感冒或是其他類流感的症狀並沒有幫助。至於你的流感藥也可以給其他家人成員服用嗎?千萬不要!只有醫生才能診斷病人是否感染了流感,並且給予適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

2021/09/13

魚刺卡住孩子喉嚨怎麼辦?小兒科醫師教正解

小朋友吃魚被魚刺卡住喉嚨的徵兆和症狀有哪些?應該如何處置和預防?小兒科醫師一一分析。

「啊,好痛。魚刺好像卡在喉嚨了!」一邊享用海鮮大餐一邊聊天的一家人,歡笑中急急忙忙放下手中碗筷,請孩子張大嘴,拿手電筒一照,透明的魚刺就插在孩子的喉嚨裡。孩子不慎誤食魚刺,該怎麼辦?

魚刺卡在哪,後果嚴重程度也不同

魚刺雖然微小,若不慎誤食,卡在消化系統的任一處都有可能發生。安兒康兒童診療診所副院長陳瓊芳說,魚刺可能卡住的範圍包含口腔、咽喉、食道、腸胃等,卡住的部位也會造成不同的症狀。

若魚刺在口腔中,常發生黏膜劃傷、割傷,若因為角度關係或魚刺較尖銳,可能穿刺黏膜造成受傷;咽喉、深頸部位也是另一處魚刺卡住的部位,由於咽喉處無法用肉眼看清楚,魚刺若停留的時間較久,可能會造成深頸發炎或發燒現象;再往更深處,由於食道壁薄、脆弱、狹窄,不慎將可能穿刺到動脈導致嚴重發炎;若魚刺進入腸胃,由於空間變大,食團能經由蠕動包覆魚刺,則穿刺傷機會較小。

怎麼看出孩子有沒有卡到魚刺?

雖然魚刺卡在消化道中看似可怕,幸好「約八成以上小型或較軟的魚刺能隨著食團順利進入腸胃並隨著糞便排出」,陳瓊芳說明。若魚刺真的不小心卡住,在臨床上,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蘇軏觀察,小朋友可能會因為魚刺對局部造成的刺激而產生咳嗽、作嘔等試圖將魚刺排出的機制。由於魚刺透明,加上口水反光看不清楚哪在哪裡,若是家長懷疑小朋友有卡到魚刺的情況,醫師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首先詢問是否有疼痛的部位,接著請小朋友張開嘴,大概指出異物感的位置,檢查魚刺是否卡在口腔。

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觀察孩子的情緒,因魚刺導致局部疼痛,孩子可能產生哭鬧不安、流口水、不願意進食、食慾下降的表現,也會因為魚刺形成的異物感,會有頻繁吞嚥、用手指挖喉嚨的情形。蘇軏說明,兒童扁桃腺相對於口腔的比例較大,部分魚刺可能會卡在扁桃腺附近,若沒有看到異物,孩子卻有持續疼痛的感覺,應要立刻前往耳鼻喉專科就醫,由醫生檢查處置。

卡魚刺切勿嘗試民間偏方

依照魚刺卡住的位置,醫生將進行不同的治療。卡在聲帶以上的部位,醫生會利用局部麻醉,直接將魚刺夾取出來;若不幸魚刺卡住的部位為食道、胃壁、腸道,恐需利用胃鏡或手術進行手術治療。

有些家長遇到魚刺卡住孩子喉嚨,擔心孩子不適,可能在家自行利用民間偏方「喝醋軟化魚刺」、「吞飯」、「催吐」等方式,希望儘早處理,醫師則表示是非常危險的行為。蘇軏分析,醋的酸性不致將魚刺軟化,反而因為醋的酸性將會侵蝕口腔、咽喉、食道等部位,造成灼傷、破皮。吞飯將魚刺推入食道的方法,可能將本來卡在表面的刺推擠到深處,造成更嚴重的穿刺傷。催吐、自行亂撈魚刺,若家長無相關經驗,家中也無適當器械,可能讓喉嚨或食道的痛感加深,甚至使食道穿孔,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避免喉嚨卡魚刺,小孩吃魚家長這樣注意

若家長發現孩子疑似誤食魚刺,產生不舒服的情況,首先應請孩子立即停止進食,將口中食物吐出,並保持呼吸道暢通。接著引導孩子說出、指出疼痛的部位,也可輕輕咳嗽,試著利用震動將魚刺排出。同時觀察孩子的狀況,若不適症狀持續,就建議直接就醫交由專業檢查,才是最佳作法。

魚類富含兒童成長中所需的優良蛋白質來源,選擇適合的魚類來食用,也能讓孩子頭好壯壯。除了不帶刺的吻仔魚外,鱈魚、鮭魚、鱸魚、鯧魚等中大型魚片,魚刺分佈清楚相對安全,適合孩子食用;香魚、黃魚、虱目魚等中小型魚或多刺魚則不建議讓孩子自行挑刺。

另外,蘇軏也提醒,魚類選擇應盡量避免旗魚、鮪魚、鯊魚等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以及魚皮、內臟、魚卵等,由於這些魚類和部位累積較多重金屬,對孩子的健康恐有影響。同時,烹煮魚類時,也應要避免寄生蟲感染問題,將魚類完全煮熟。

預防勝於治療,陳瓊芳及蘇軏分享,在孩子認知能力、專注度、口腔協調尚未發展完全的嬰幼兒時期,將料理過的魚肉打泥作為副食品讓寶寶食用最安全。吃魚需要咀嚼能力、舌頭的控制力、口腔的感覺能力以及手部的精細動同時配合,家長在讓孩子自行挑刺食用前,可先行和孩子講解魚類構造,提醒他們不同魚種的魚刺分佈。也建議在孩子練習挑刺吃魚之前,至少要能有清楚的表達能力,若不幸魚刺卡住,也能及時向大人求助。食用時,家長也要提醒孩子專心,切勿邊看電視或聊天,或吃太快、囫圇吞棗,避免魚刺卡住的可能。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2021/07/28 文:林靖軒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366

2021/09/06

路人,請不要這樣跟我的小孩互動!

爸媽應該都遇過有些路人,未經同意就碰孩子的身體。不管是誇他們可愛、捏捏小臉,還是在遊樂場動手動口「指揮」,都令人不舒服。如何溫柔而堅定得與不識相的路人溝通?專家提供3大原則,協助爸媽優雅勸退路人。

爸媽大概都有這種經驗,帶著小小孩走在路上時,發現陌生人跟小孩子的互動,令人很不舒服。

像是陌生人來逗弄,說孩子好可愛,說完就忍不住摸摸孩子或捏孩子的臉,甚至主動出手調整小孩的衣服,或是想要幫小孩拿或做什麼。再不然就是,在遊樂場玩,其他小孩的爸媽竟然直接「動口」或「動手」,把小孩拉到、或是勸到旁邊去,給自己的孩子「方便」。

不管這些舉動是出於讚美、好意或者無心傷害,都會令父母很傻眼,甚至嚇到孩子。

住在芝加哥的臨床心理師兼三寶媽、也是《為母的藝術與科學》作者艾德琳(Emily Edlynn)自己就常遇到這種狀況,也被病人問到,該怎麼回應?

艾德琳在《父母》(Parents)回覆,可能有很多人覺得,沒什麼好說的,直接嚴正出口、出手,斥責對方不要碰孩子就好了。不過,大人怎麼做,小孩都在看,也在學,而且也可能遇到愛爭論或不講理的對方,釀成更大的衝突,反而增加更多困擾。

三原則 優雅勸退路人

那麼,要如何沉住氣,對路人曉以大義、優雅勸退呢?艾德琳提到一些方法,父母可以堅定掌握原則,彈性處理與應變。

一、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體界線 爸媽不要只是傻眼。要先思考,是否要出手,還是要先看看孩子有沒有辦法自己反應。無論如何,要讓孩子知道身體的界線,如果沒有允許,任何人都不能碰觸他們的身體。如果攸關遊樂場上的禮儀和互動,也是我們讓孩子落實和了解怎麼與人協調的機會。

二、示範用溝通代替衝突 至於反應的方式,父母也可以示範用溝通代替對峙或衝突,效果會更好。她建議把自己的角色也放進去。例如,「你好,我是他的爸爸(或媽媽),如果他有什麼需要,我就在這裡,可以為他做。」

在遊樂場上的衝突,則可以直接問對方「我的小孩擋住你的小孩了嗎?我可以幫忙」,或是「你的孩子幾歲呢?跟我的差不多。要這個年齡的孩子排隊、輪流很不容易,如果我的孩子下次不照順序來,請告訴我,我會幫忙處理。我覺得由他認識的人來碰他會比較好,謝謝!」

三、提醒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若要進一步「預防」,父母就要在公共場合多看著孩子,預先察覺路人要對他出口、出手的情境。例如,當小孩擠在遊樂場的某個遊具時,很可能會有衝突發生。這時,向前去跟自己的孩子說明與提醒如何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跟別的孩子溝通,可以預防其他爸媽直接動手動口,干預我們的孩子。或者,有路人要接近孩子時,父母也趨前更靠近孩子,回應對方的言行。

艾德琳提醒,路人的行為,往往也反映他們日常生活中,與自己的或其他小孩互動的常模。如果不是太過分,通常沒有惡意。父母若用假定對方也是好意、無心傷害的角度出發,常常會讓溝通的口氣與用詞更能說服對方。

更大的收穫是,小孩也會從爸媽的反應,學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規範情緒,以及與人互動和協調。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2021/08/24 文:黃敦晴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593

2021/08/30

寶寶愛你的11件事!依戀是個過程,孩子會一天比一天更愛媽媽,並用自己方式說謝謝

愛,是一件很難定義的事情。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嬰兒出生那一刻就注定好了,但是不會說話的寶寶,並不是只會接受照顧和關心而已,他們常常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爸媽的愛意,這11個寶寶愛你的跡象,從現在起好好觀察孩子,其實寶寶比你想像中更愛你呢。

  「依戀是一個過程,」Lehigh大學心理學教授Debbie Laible表示,當你照顧好寶寶時,他會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一天比一天更愛你,「並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說謝謝。」

寶寶愛你的第1件事:認得你   出生幾週內,嬰兒就能認出主要照顧者,「寶寶會最愛照顧者,勝於其他人。」通常孩子也會學會依靠媽媽:「即使我哭了一會兒,她也會很快找到我,這樣我就不會崩潰。」這樣互相依賴的關係,是孩子長大後安全感的基礎,這就是為何媽媽們願意犧牲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因為這段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啊。

寶寶愛你的第2件事:會對你笑   出生後1個月左右,嬰兒會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做出反應,媽媽們不要害怕對寶寶做出誇張的表情,可以不假思索地盡情回應吧!這些回應遊戲對鞏固嬰兒的依戀很重要,就像回應寶寶的生理需求一樣。

  4個月大時,寶寶無法將目光從媽媽身上移開,「面對面的互動,是嬰兒如何學習積極的給予和接受的一部分。」

  最新研究指出,嬰兒的笑容可能是反映了大人的笑容。「孩子本能地想與爸媽建立關係。」當寶寶們看到親人的臉時,可能會微笑,此時他們開始將你的臉與良好的感覺連繫起來。

寶寶愛你的第3件事:有戀物情結   如果你發現寶寶有一條愛不釋手的「小被被」,或是總是抱著睡的玩偶,不用擔心,這些物品只是「愛的替代品」,象徵著你和孩子的感情,他的「戀物情結」越深,對媽媽的愛也越多,尤其在孩子感到沒安全感的情況下,他的手會抓的越緊。

寶寶愛你的第4件事:專心盯著你看   嬰兒一出生就能辨識媽媽的聲音和氣味,下一步是將這些聲音和氣味與看到的東西連繫起來,這就是為什麼寶寶會開始研究你的臉,他想試圖用視覺記住媽媽的聲音和氣味;某種程度上,寶寶一直盯著媽媽看,因為他想極力地記得對媽媽的愛。

寶寶愛你的第5件事:主動吻媽媽   孩子到了1歲左右,如果媽媽常用親吻表達對寶寶的關愛,寶寶也會開始學大人這麼做。所以啊,如果你發現,有一天嘴唇臉頰上忽然出現了一道濕濕黏黏的印記,絕對是孩子愛你的表現。

寶寶愛你的第6件事:想要你抱   嬰兒6個月大後,身體才有認知能力來要求大人抱,當寶寶這麼做的時候,就是對爸媽的信任和愛的最好肢體表達,雖然有時候可能是哭著要求你抱,但足以讓爸媽嘴巴合不攏了。

寶寶愛你的第7件事:推開你,再跑回來   寶寶會爬行的時候,一開始不喜歡大人扶他,所以會先推開爸媽的手,想自由探索,但別擔心,當他感到害怕、不安全感時,還是會想回到他最愛的媽媽懷抱,尋求媽媽的安慰。

  因此,專家們建議,讓寶寶們去做吧!爸媽們與其阻止寶寶,不如把心力花在防護嬰兒發生危險的工作上。

寶寶愛你的第8件事:模仿你   當孩子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那動作說有多可愛就有多可愛,那是因為孩子覺得他的人這些動作很酷,Debbie Laible教授說:「小孩子模仿他們最喜歡的人的活動和行為!」下次,當孩子學爸爸的亂敲電腦鍵盤、拿媽媽的口紅亂擦,趕快轉念思考,孩子正在表達愛,或許就不會崩潰了。

寶寶愛你的第9件事:受傷時想要的是你   當孩子向父母尋求安慰,然後擦乾眼淚跑掉,意味著他們愛、需要你。當然,當父母在場時(尤其是媽媽),即使是小事故也會釀成大戲。是的,寶寶希望藉此引起大人的關注,成功的時候會讓孩子感覺更好,因為孩子愛父母就像父母愛孩子一樣。

寶寶愛你的第10件事:保留最壞行為給你   別懷疑,孩子只會對最愛的人使壞,這也印證沒有幾個父母會說自己的小孩是天使。所以,一出月子中心,媽媽就會進入地獄生活;孩子蹣跚學步,就會開始測試爸媽忍耐的極限,這都是寶寶對他愛和信任的人的表現,雖然不是孩子說愛你最溫暖的方式,但他的確最愛你了。

  因為孩子知道,不管他多壞,你都會愛他。

寶寶愛你的第11件事:離開時會崩潰   嬰兒時期,媽媽一離開,寶寶會發出痛苦的哀嚎,這是發展的一部分!1歲到3歲時,媽媽離開時可能會沮喪,回來後會高興無比。在這個年齡歲段,孩子會表現出很大的情緒,所以無論媽媽離開時的心碎,或是回來時驚天動地的興奮,都清楚地說明了一件事:「你是被愛的。」

文章來源:媽媽寶寶 2021/07/30 文:游資芸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018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